市水务局:凝聚治水红色力量 探寻人水和谐“武汉故事”
悠悠岁月,与水共生。武汉人的故事,总是与水相关。
2011年,武汉市率先推行湖长制。
2014年,武汉市被确定为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城市。
2015年,武汉市获批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
2017年,青山江滩获C40城市气候领导联盟“城市的未来”奖项,武汉是唯一获奖的中国城市。
2020年,全国首条深层污水传输隧道——大东湖核心区污水传输系统工程PPP项目通水试运行,成为目前国内传输流量最大、输送距离最长的污水深隧。全国一次性建成最大的污水处理厂——北湖污水处理厂,同步建成。
同年,东湖成功创建全国首批国家示范河湖,是入选河湖中唯一的城中湖。
长江边,昔日防汛险点龙王庙变为景点,武汉“两江四岸”已建成中心城区总长约70公里、总面积约740万平方米的全国最大滨水公园。
2020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三次流域性大洪水和历史第四高水位洪峰过境,城内百姓生活如常。
不断增加市民涉水获得感,武汉在全省率先实现农村供水户户通目标;“二次供水”难题破题,近两年实现87万人获益。
……
一个接一个的治水故事,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武汉的生动体现。
眼下,全市水务系统探索建立“党建+生态文明建设”新模式,让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第一线争当绿色先锋,把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活力转化为生态环境保护的内生动力,一曲代代相传的奋进故事向着未来继续精彩。
回望武汉“治水史”
从抗洪精神中汲取时代力量
武汉是一座漂浮在水上的城市。大江穿城,两江交汇,百湖密布,丰富的水资源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武汉是一座漂浮在水上的城市,滨水岸线是大自然赐予这座城市最宝贵的资源。张化胜 摄
历史上的武汉是一块沼泽之地,背靠大江大湖,地势低又排水不畅,与生俱来就面临着兴利除弊的难题。千百年来,武汉在与水相争、与水相依的发展中生生不息。城市的生长史,就是一部治水史。
晴川阁旁的汉阳江滩上,一组大禹治水的浮雕、雕像,记录了洪水与武汉的渊源。
解放前,武汉堤防普遍单薄低矮,难以抵挡严重水患,人民生命财产多次遭受巨大损失。1931年特大洪水,武汉三镇沦为一片泽国,全市淹没达百日之久,60余万人受灾。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武汉人民开展了惊心动魄、气吞山河的抗洪斗争。
1954年,长江流域发生百年一遇特大洪水。在党中央的直接关怀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下,经过百个日夜的艰苦奋战,武汉人民取得战胜特大洪水的伟大胜利,为英雄城市的历史增添了光彩一页。
1998年,武汉遭遇1954年以来又一次长江全流域性大洪水,38万防汛大军坚守800公里大堤,全市党政军民同心同德,经过艰苦奋斗,抗洪抢险夺得全面胜利。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在与洪水斗争中铸就的伟大抗洪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充分彰显了英雄之城的精神品格与时代风貌。
岁月如梭,融入民族血脉中的抗洪精神,愈发厚重且历久弥新。
2020年,我市遭遇超长“梅雨期”和长江汉口站历史第四高水位的多重考验。英雄之城,众志成城,在“战疫、战洪、疫后重振”三战并举中,全市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共同汇聚起防汛抗洪的磅礴力量,又一次战胜了长江全流域性大洪水,实现了“江河不决堤,湖库不溃坝,城市不内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不受损失”。伟大的抗洪精神在风雨历程中散发出更加耀眼的时代光芒。
护一江清水固一城安澜
以实干守初心
1949年,武汉仅有7座小型泵站,总抽排能力不足2立方米/秒。“十三五”收官,全市共有出江泵站92座,总抽排能力已达到3782立方米/秒。这样的变化,翻天覆地。
以百姓心为心,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是党的初心。对于武汉这样一座因水而兴的城市来说,努力构建和谐的人水关系,是全市水务系统和广大党员干部的初心体现。
秉持这份初心,一代代水务人把“人民”二字铭刻在心,前仆后继。
新中国成立后,武汉新建了一批自来水厂,供水管网总长度不断延伸。到1975年底,武汉三镇自来水厂的日综合生产能力达到67.3万吨。然而,那时的全市日均需求量已超过75万吨,制供水能力严重不足。1976年,“武汉自来水大会战”鸣鼓吹角,这场历时10年的会战将全市自来水综合生产能力增加至180.7万吨/日。“水荒”成为历史。
△雨季来临,常青泵站成为周边地区不再渍水的忠实依靠。
时至今日,全市城乡供水设施统筹一体化,能力大大提升,总供水能力达到631万吨/日。
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污水问题也必须找到出路。
随着武钢的建设,在新建生活区首次配套建设污水管网系统拉开了我市污水设施建设的序幕。
1984年,沙湖污水处理厂开工建设,历时6年,具备5万吨/日的一级处理能力的沙湖厂,实现了武汉市城市污水处理零的突破。
发展至今,我市共建成城镇居民生活污水处理厂29座,污水管网4600公里,污水处理能力达到461.5万吨/日,污泥处理能力达到1700吨/日,一张干网全覆盖格局基本形成。
△大东湖深隧是半个武昌城生活污水顺利排出的快速通道。
从污水直排到给污水出路,城市的水环境日新月异,融入城市肌理的大小水体,呈现勃勃生机。
东湖,坚持不懈治污40年,水质迎来拐点;牛山湖,时隔37年重回梁子湖,水质登顶全市最佳……
2020年11月,东湖以96.77的高分通过国家级大考,成为“全国示范河湖”,在武汉治水答卷上留下不俗的一笔。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武汉水务人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奔着问题去、对着问题改,一步一步朝着群众满意的方向砥砺前行。
历史记录下一连串姓名:原新洲区辛冲街道水务中心主任舒明智,连续30多天奋战在防汛一线,将生命定格在防汛大堤;汉阳区排水队老班长金帮红,始终奋斗在和淤泥作战的第一现场,在平凡岗位上与群众建立血肉联系;湖北采砂执法一线唯一女队员李永桃,17年坚守江面,敢啃硬骨头、奋发有为……他们以行动将坚守初心的信念淬炼成钢。
——守初心,首在党建引领。创新搭建党建智慧化管理平台:“长江主轴党旗红”“爱在江滩阳光志愿服务”“党旗下的泵管家”等党建品牌在全市层面建立,引领着水务人积极投身长江大保护、水生态文明建设。
——守初心,重在真抓实干。《武汉市水务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的21项规划指标,完成率100%。
——守初心,落在百姓获得。全国率先成立“获得用水服务中心”,搭建“用户说了算”服务评价体系;二次供水设施普查覆盖居民998余万人,改造1310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能力有效提升,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系数达到0.60。
育新机开新局
打好高质量发展主动仗
今年6月30日,一批涉水重点工程完工,涉及防洪、排涝、治污、保供等方方面面。这既是确保城市正常运转的必要手段,又是夯实武汉高质量发展的长远之策。
度过极其不易的2020年,全市水务系统广大党员干部积极学习党史,砥砺奋进,坚定向前——
以问题为导向。全面梳理“十三五”期间水务工作情况,查问题,补短板。
以目标为导向。结合武汉实际和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确定了建设“安全水务、生态水务、民生水务、文化水务、法治水务、智慧水务”的总体思路,基本形成“十四五”建设幸福河湖、2035年实现水务现代化的总体目标。
△ 白沙洲水厂源源不断地向江城百姓输送着卫生清洁的自来水
以结果为导向。研究形成了防洪水、排涝水、治污水、保供水、促节水、严管水“6大水务保障体系”的总体架构,明确了实现目标的路径和方法,精细谋划“十四五”水务项目库和重大项目清单。
围绕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市水务系统谋定目标:形成江湖安澜、可防可控的防洪体系,排蓄畅通、调度灵活的城市防涝体系,水清岸绿、截污控源的水生态环境体系,城乡一体、多源互补的供水体系,总量控制、用水高效的节水体系,智能高效、科学创新的水务综合管理体系。
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的决心,更加坚定。
前不久,武昌江滩那棵“孤独而灿烂的树”在网络爆红。各地网友的目光随着这棵树,扫视到武汉“每天不一样”的江滩。
4月,汉江汉阳江滩三期,全长3.1公里的江滩公园成为汉江边上的一座“绿岛”;
5月,月亮湾闸口,一条从临江大道延伸而上的无障碍通道出现在眼前;
6月,坚实牢固、姿态各异,武汉三镇江滩42座闸口全新亮相。
……
一点一滴的变化,旨在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眼下,守住“绿水青山”、收获“金山银山”的地区越来越多。在武汉,绿色发展已不只是一种理念,更昭示着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对提升百姓生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纪念日“7·16”,是武汉横渡长江的精神符号。豁达的长江孕育了武汉热情包容的城市性格,国际渡江节是向世界展示武汉人水和谐的天然赛场。
武汉东湖率先开启帆船运动,巨大的城市公共空间让绿色生活成为可能:扬帆湖面,漫步湖畔,沿绿道骑行,观日出日落。
人水共生,和谐相处。地处古云梦泽地带的武汉,正逐步成为独具特色的滨水生态绿城。
做足水文章、答好生态卷,全市水务系统广大党员干部正以新思想定向领航、激发担当,“水是武汉决胜未来的核心竞争力。我们要担负起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的重大责任,不负自然馈赠、不负百姓期待,用积极的行动和作为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好经验,谱写世界知名滨水生态绿城建设新篇章”。

一批涉水工程如期收官
市水务局扎实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全市一批涉水工程在6月30日前如期收官。其中,作为武昌江滩收官之作,八铺街堤江滩现全面完工,市民又多了一个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 改造升级后的江滩闸口更加坚固、美观。
“精雕细琢”建设武汉百里长江生态廊道,汉阳碧道、江北碧道以及江滩闸口改造及景观提升工程也已陆续收官。
排涝水方面,一批新建完成的排水工程已先后投入运行。
蔡甸区石洋泵站改扩建工程建设体现了“石洋速度”,开工建设到实现抽排仅用半年时间,周边区域的排涝压力极大缓解。
治污水方面,黄家湖污水处理厂三期扩建工程完成,新增20万吨/日的污水处理能力,可有效改善区域水环境,助力周边水环境综合整治。
另外,备受市民关注的二次供水设施改造也传来好消息,在今年全市计划完成的中心城区559处二次供水单元设施改造中,308处已顺利完工,剩余点位均在年内完成。
弘扬抗洪精神
“大江东去”武汉防汛陈列展
即将开展
看大江东去气象万千,忆与水斗争百年征程,感可歌可泣抗洪精神。“大江东去”武汉防汛陈列展7月份将在汉口江滩防洪纪念碑下开展。
防汛陈列展由前言、序厅、四大主题单元、结束语七大部分构成。其中主题单元以时间为轴,回顾并讲述了1931年武汉陆沉、1954年众志成城、1998年决战决胜、新世纪续写新篇的抗洪历程。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在与洪水斗争中,武汉人铸就的伟大抗洪精神,充分彰显了英雄之城的精神品格与时代风貌。”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开设陈列展的目的就在于提醒世人不忘历史,从百年党史中汲取不竭力量,从武汉抗洪史中传承抗洪精神,昂首奋进崭新征程。
(来源:长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