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 天 是 :

中国政府网|湖北政府网|繁体|无障碍

2022-03-03 15:03  |  武汉市水务局

长江保护法实施一周年 各级媒体聚焦武汉水务这些工作


去年3月1日起,我国首部流域保护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正式实施,自此,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立法理念深入人心。这部法律颁布一年来,武汉以绿色为底,打造生态宜居的新时代英雄城市,一座滨水生态绿城正“浮出”水面。

近日,各级媒体聚焦报道了长江保护法实施一年以来,武汉市的具体工作措施与成果成效,报道中大量聚焦咱们水务工作。水蓝蓝为大家摘录如下,一起来看看吧!

一、人民日报3月2日第13版 :《长江保护法实施一周年,水法规体系建设日益完善 法治协同 守护长江(美丽中国)》

长江保护法施行一年来,法律条文不断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打击非法采砂、强化河湖岸线管控、加强水旱灾害防御……聚焦影响长江生态环境的关键问题,各地区各部门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021年12月底,一场遏制非法采砂的专项行动开启。从湖北武汉市到武穴市近300公里的江面上,一条条执法船出动,开展拉网式清查。长江保护法施行以来,这样的多部门联合整治行动已开展多次。

一年来,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长江保护法,水法规体系建设日益完善,江水浩荡、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美丽画卷徐徐铺展。

二、人民网3月1日:《长江保护法实施一周年 武汉以绿色为底打造生态宜居城市》

近日,杨泗港长江大桥下的洪山江滩上,一条长约500米的S形栈道从草坪上空跨过,成为武汉长江畔最美的观江栈道,不少市民来此打卡。

这是武汉城水相融、人水相依美好画卷中的一个场景,也是武汉全力推进碧水保卫战成效的缩影。

去年3月1日起,我国首部流域保护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正式实施,自此,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立法理念深入人心。这部法律颁布一年来,武汉以绿色为底,打造生态宜居的新时代英雄城市,一座滨水生态绿城正“浮出”水面。

水岸同治显成效

张奶奶住在青山江滩附近,常常带孙女到江滩的儿童乐园玩,“这里建设得不错,每个年龄层次的人都能在这里找到乐趣。”张奶奶说道。

青山江滩的变迁,是青山人对生态治理最直观的感受。在张奶奶的记忆中,当年的青山作为武汉市的重工、化工区,环境污染十分严重。在生态治理下,焕发新生的不只有江滩,还有戴家湖公园的繁花似锦,宝武集团的策马扬鞭,青山早已旧貌换新颜。

从汉口江滩到武昌江滩,从青山江滩到汉阳江滩,从硚口江滩到洪山江滩……武汉两江四岸一天一天变化。

自2019年开始,武汉启动长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水务、公安、海事部门联动,从严、从重、从快打击水域出现的违法涉砂行为。此外,利用“河道天眼”重拳打击河道非法采砂。3年来,武汉河道新增30多个视频监控点。

武汉加大港口和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及处置设施建设,推进船舶和港口污染突出问题整治。对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处置联合监管,船舶生活污水全面实现收集处置。位于武汉化工园区的武汉化学品船舶洗舱站已投入使用,为长江增添绿色屏障。

为进一步彰显滨水魅力,武汉持续高标准建设百里长江生态廊道,总体规划坚持“防洪保安,生态优先,统筹城乡,分类施策,彰显文化,还江于民”的思路,涵盖武汉长江岸线284公里,汉江岸线112公里,分为城区段、城郊段和农村段。

围绕建设“湿地之都、花漾江城”新目标,到2025年,武汉计划建设80个湿地类型公园、50个小微湿地、9处花卉亮点片区、300个街心花园、300公顷花田花海和500公里赏花绿道,届时武汉将变成一座名副其实的“湿地花城”。

绿色发展有担当

细心的市民发现,东湖最大子湖郭郑湖鹅咀处长出了一片“水下森林”,碧波荡漾之下,水草丰茂摇曳,鱼儿穿行其中,水鸟在湖面翩跹嬉戏,东湖正逐渐从武汉的“城市名片”迈向“世界级城中湖典范”。

东湖也走过了一段艰难的“重生”之路。昔日的东湖,水质曾恶化至劣V类。东湖通过锁定岸线、退渔还湖、湖边塘整治、监测加密等举措,水质不断提升,达到40年来最好水平。

武汉因水而美,因水而居,因水而兴。这座长江中游地区唯一的国家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有使命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发展和延续。

大江大湖成就了大武汉之大,保护大江大湖是武汉义不容辞的责任。2021年底召开的武汉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做足做优水文章、绘就美丽生态画卷、全面推进绿色低碳转型。

2018年以来,武汉市出台长江武汉段跨区断面水质考核奖惩和生态补偿办法,在全国首创市域内跨区断面水质考核奖惩和生态补偿机制,通过强化生态保护责任,调动各区保水治水积极性,形成共抓长江大保护的长效机制和上下游合力治污的协作与激励机制。连续3年来,长江武汉段水质优于国家考核目标。

武汉全面完成禁养区、限养区、适养区畜禽退养工作,建立了长效监管机制。依法取缔“十小”企业,实施涉水“散乱污”企业排查整治专项行动,持续开展涉水工业企业专项执法。深入推行河湖长制,夯实河湖长制责任体系,全面推进官方河湖长、民间河湖长、数据河湖长“三长联动”。

2月25日,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武汉海事法院及长江海商法学会共同举行长江保护法实施一周年座谈会,探讨在武汉设立长江生态法院,构建起与该法律相配套相适应的全流域、一体化的司法保护机制,切实维护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安全。

禁渔退捕、岸线整治、污染防治、规范采砂……长江正在迅速恢复昔日的生机和容颜,变得越来越有活力。武汉将同长江中游城市群一道,携手奏响新时代生态之歌。

三、长江日报3月1日第1、4版:《长江保护法实施一周年,武汉段水质连续优于国家考核目标——从一群江豚一个断面一棵树看母亲河变美》

一棵树 打造独特魅力的武汉“江滩美学”

去年春夏,武昌江滩一棵“孤独的树”突然在短视频平台上火了。

武昌江滩公园的“网红”——江边一棵树在蓝天碧水的映衬下显得分外清新。

这棵树所在的武昌生态文化长廊,以铁路文化遗迹精髓为主线,串联整个滨江城市综合体,打造出长江右岸的新文化绿廊。而在此前,武汉已进行了多轮的沿江港口岸线整治,整合、集并迁移码头103个,恢复自然岸线30余公里,两江四岸造林2.14万亩,武汉露出最美水岸线。零乱的江滩经过细心归整后,华丽蜕变为世界级的城市公共空间。

通过对长江、汉江和沿江腹地1—3公里范围的全面梳理,《武汉百里长江生态廊道项目清单(送审稿)》共收录项目125个、规划总投资约1400亿元。

这些独具魅力的“江滩美学”,是武汉人深藏血脉里的一份浪漫。长江生态保护修复要有新作为,“美学价值”也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在自然生态保护修复方面,武汉不遗余力、全力以赴。

长江、汉江等河流排口溯源整治,省控重点湖泊排口整治、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黑臭水体整治,得到大力推进;

全市实际监测的164个湖泊中,46个湖泊水质同比好转,武汉首次实现劣V类湖泊全部“清零”;创新设立长江上游、长江下游、汉江三个“战区”,严厉打击河道涉砂违法行为,武汉成为非法分子“不能来、不敢来、不愿来”的采砂禁区;

稳步推进国际湿地城市创建工作,武汉“智慧湿地”实时监测网络项目,打造出一个“更聪明”的林草生态智慧感知系统;

武汉长江沿线7个区域的重点野生动植物调查已初步完成,我市长江干流现有重点野生动物17种,重点野生植物4种,新洲区涨渡湖湿地、江夏区藏龙岛国家湿地公园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估也在有条不紊地开展。

2月25日,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武汉海事法院及长江海商法学会共同举行《长江保护法》实施一周年座谈会,探讨在武汉设立长江生态法院,构建起与《长江保护法》相配套相适应的全流域、一体化的司法保护机制,运用司法手段守护好长江母亲河,切实维护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安全。

2021年底召开的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武汉要打造生态宜居的新时代英雄城市,以加快建设美丽武汉为主线,“做足做优水文章”“绘就美丽生态画卷”“全面推进绿色低碳转型”。武汉的长江大保护,有了更具体更细化的方向和目标!



文章节选自:人民日报、人民网、长江日报


 已阅 0  打印   下载   关闭 
关联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