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中国政府网|湖北政府网|繁体|无障碍

2022-06-11 15:06  |  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聚焦青山江滩蝶变:守护好一江清水,青山江滩折射工业基地生态之变


6月10日,长江日报以《守护好一江清水,青山江滩折射工业基地生态之变》为题,报道了青山江滩的蝶变历程与成果。如今的青山江滩“更新”成什么样儿了?咱们一起来看看!

马鞭草、紫娇花、月见草、金鸡菊……这个6月,大片大片的网红花海在绵延7.5公里的青山江滩次第绽放。

“网上听说这里是武汉最好的拍照网红地之一,没想到这里真的这么美!”35岁的市民胡海洋带着2个孩子也来拍照打卡,他希望武汉的江滩越来越美,越来越有个性。

一个国际大奖 颁给会“呼吸”的江滩

6月8日,武汉碧水集团产业公司综合部部长孙彬介绍,“为了兼顾防洪,在堤身中修建了埋深10.5~13.7米、厚0.6米的钢筋混凝土防渗墙,相当于对土堤进行了强筋壮骨的改造。”

△青山江滩已成为城市的一道靓丽景观。

以此为基,堤面精雕细琢,变身为波浪形、极其灵动的缓坡式生态堤岸。最大程度地兼顾并保留原有的水杉、樟树等植物群落,丰富了“似堤非堤、堤在林中”的生态景观空间。

这样的缓坡让“江、滩、堤、路、城”五位一体相互衔接,江城相融,人滩和谐,以各种细节关照游人,对游人充满了友善和温情。

美景之外,大量的植被以及缓坡、下沉式生态草溪和雨水花园,有效消减了雨水径流速度和污染负荷,使雨水不再成为令人挠头的污染源,而是巧妙转化为众多景观水系的补充水源。

这种“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让青山江滩变得立体、变得鲜活。2017年12月6日,青山江滩获C40世界城市奖“城市的未来”奖。青山江滩建设中所形成的科技成果“人水和谐多功能城市生态堤岸建造关键技术”,被专家认为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2039亩滩地公园、透水铺装率60%、绿化率超80%、绿化每年增加碳汇量723.8吨、释放氧约2400吨……数字背后,展示了武汉面积最大、“会呼吸”江滩的长江大保护理念与技术创新。

一个生态品牌 让青山更“青”

6月8日,在青山江滩的观江广场,紫色马鞭草掩映,长江奔流波光粼粼。市生态环境局青山区分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此前,青山偏居一隅,是重要的工业基地,生态环境欠账较多。

现在,青山江滩成为该区的一个生态品牌,它的蝶变效应正在影响青山,助推该区的经济之变、生态之变。青山区“铺绿毯”“筑绿巢”,引来“金凤凰”,昔日的“红钢城”跃变为“青山、绿城”。

与天兴洲隔江相望的青山湿地生态修复工程,正在加快推进碧道连通、自然湿地修复、生态补水等工程,建设长江流域具有湿地特色的滩涂。

近年来,以武钢焦炉煤气制氢、广钢气体华中气体岛为代表的新兴氢能产业,在该区加速布局。依托康佳数字经济产业园、长江云通、黑芝麻科技和武钢大数据等,擦亮“青山数谷”的品牌效应。

结合辖区多家企业的碳达峰行动计划,企业自我革命,深化控污截污治理,力争实现零排放。

下一步,该区积极推进青山江滩申报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并借助青山段的建设,启动楠姆山生态示范区、严西湖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推进长江湿地、长江森林等亮点片区的建设,让青山更“青”。

一群“豚宝宝” 印证长江生态向好

在青山江滩对面的新洲区双柳江滩,当地生态志愿者徐建利组织志愿者查看江边是否有垂钓者留下的垃圾。今年,他已2次在这里目睹江豚戏水。

△5月10日,长江江豚在水中嬉戏。

“最近的距离,大约15~20米。”今年以来,长江武汉段已至少4次记录江豚出没,徐建利就有幸记录了2次。“能2次见到‘豚宝宝’,太幸运了!”

随着人工繁殖技术的不断突破,今年长江里放流了大约30万尾中华鲟。这一珍稀物种有望以种群规模重回长江。

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郝玉江博士表示,江豚的回归,中华鲟的顺利入海,都需要大量食物作为支撑。长江十年禁渔,对于这些“水中精灵”来说是一个利好消息。它们能够吃饱,说明长江中的生物种群数量在增加,长江生态系统在恢复,长江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

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连续3年来,长江武汉段水质优于国家考核目标。2020年以来,长江水质稳定达到Ⅱ类。

下一步,随着长江武汉段的全面提档升级,水质有望更加稳定,并再次提升。

为了确保这一江清水,武汉在全国首创了市域内跨区断面水质考核奖惩和生态补偿办法,并形成了一套完善的“断面考核”机制,用“综合污染指数”说话,水质提升有奖,超标要罚。

近5年来,通过码头优化、岸线治理、植被复绿,长江武汉段露出更多绿色,岸线变绿了、变美了。

市水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通过“江滩更新”,还江于民、还岸于民、还景于民,让更多人享受长江高水平保护所带来的美好福利。



(转载自长江日报)


 已阅 0  打印   下载   关闭 
关联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