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中国政府网|湖北政府网|繁体|无障碍

2025-06-19 14:06  |  武汉市水务局

武汉市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5-2027年)(征求意见稿)


为落实中央、省相关文件关于乡村振兴、着力推进乡村供水基础设施建设的要求,根据元强书记批示:“用水安全是最基本的民生问题。要高度重视、正视问题,系统解决,从根本上解决,不能仅满足于投诉下降”。阅春市长指示:“农村地区群众饮水困难要引起重视,采取措施,加以解决”、“举一反三,系统研究,按轻重缓急,解决好农村地区饮水困难问题”。在忠军副市长多次调度研究下,结合我市实际,制订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与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以贯彻“分类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集中供水规模化、小型供水规范化建设,有条件的地方可推行农村供水县域统管和专业化管护”为重点,以问题为导向,完善“从源头到龙头”的农村供水工程体系和管理体系,确保工程安全、稳定、长效运行,为助力城乡融合、乡村振兴、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奠定供水保障坚实基础。

(二)工作原则

1.城乡一体,规模发展。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要求,优先考虑城乡供水一体化、规模化发展,建立健全从“源头”到“龙头”的水质保障体系,积极推进有条件地区实现城乡供水同质、同服务、同监管,夯实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供水基础。

2.对标对表,因地制宜。统筹考虑乡村振兴实施进程,紧密结合农村地区地形地貌、水源条件、人口分布、经济发展等因素,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全面推进全天候供水,在发展中不断满足农村居民生活用水新需求。

3.建管并重,应急谋远。建设与管理二者不可偏废,尤其需要完善农村供水管理制度和服务行为规范,将目标任务落实、管理责任落实、农村供水水质、供水运营服务、难点问题化解等纳入监督考核范围。同时,既要“快刀斩乱麻”化解燃眉之急,又要下足“绣花功夫”实现长效治理,最终达成“多维目标协同推进”的治理效能。

4.智慧监管,协同联动。以“设施良好、管理规范、供水达标、水价合理、运行可靠”为重点,推进农村集中供水工程标准化管理,提升管理效率和效益,保障工程安全、稳定、长效运行。推进数字孪生农村供水工程建设,提高数字化、网络化、智慧化水平。在全面落实市、区两级政府的主体责任、水行政主管等部门的行业监管责任、供水单位的运行管理责任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街、村两级组织作用,坚持工程为民而建、为民而用,及时处置群众诉求。

(三)主要目标

2027年实现“集中供水覆盖比例100%”、“县域统管覆盖农村人口比例100%”、“农村集中供水工程标准化管理比例100%”;农村地区供水水量达到人均生活用水量120升/人·天;水压按照管网最不利点压力不小于12米(静压至三层楼);水质及服务质量达到中心城区的水平;建成全市供水信息统一监管平台。

(四)实施范围

本方案实施范围为武汉市蔡甸、江夏、经开(汉南)、黄陂、新洲、长江新区6个新城区、洪山区和青山区(八吉府街、武东街和白玉山街)。

二、重点任务

(一)优先实现“供水监管一张网”

1.制定监管一张网实施方案。市水务局统筹中心城区,各新城区负责本辖区,分别制定供水监管一张网实施方案,明确调度实施主体及配合各方权责,各系统建立统一监管体系,由监管主体统筹各系统供水设施及供水质量的监管方案,充分提高监管效率。

2.建立监管一张网平台。按照分级原则建立供水设施基础数据库,汇集覆盖水源、给水厂、加压站、市政给水管网等运行设施信息和地理信息,形成从“源头”到“龙头”的水质、水压保障的一张网监管系统。

(二)推动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

按照“一年全部启动、两年初见成效、三年巩固提升”的进度安排,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实施“一点一策”系统性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工作。

3.蔡甸区依托蔡甸水厂、北部周边的白鹤嘴和琴断口水厂、中部周边的沌口水厂以及南部的军山和汉南二水厂,形成北、中、南三大片区的供水格局。

通过扩建永安加压站水厂,更换老旧设施、管网和水表,建设农村供水智慧管理平台,逐步将农村供水纳入供水一张网统一管理体系,提高农村地区的供水安全性,涉及项目3个,投资约1.25亿元。

4.江夏区依托北部的龙床矶和五里界水厂,南部的山坡、法泗和舒安水厂,形成南北两大片区的供水格局。

南部片区通过扩建山坡水厂,停用舒安、法泗水厂,新建山坡至安山、山坡至舒安连通管道,优化南部供水格局。同步推进老旧管网改造和水表更换,完善农村供水智慧平台的建设,进一步提高供水安全性。涉及项目4个,投资约5.87亿元。

5.经开(汉南)区依托北部的军山水厂,中部的纱帽水厂和南部的汉南二水厂,形成三大供水系统。

通过军山水厂的管网延伸将汉南二水厂调整为加压站,更换老旧设施、管网和水表,建设农村供水智慧管理平台,逐步将农村供水纳入供水一张网统一管理体系,提高农村地区的供水安全性。涉及项目6个,投资约4.85亿元。

6.黄陂区依托南部的前川和新武湖水厂,北部的泥河、夏家寺等13座水厂,形成南北两大供水片区的格局。

南部地区已通过塔子湖西路加压站、宋家岗加压站及加压站之间的供水管道,纳入武汉市统一供水网络,形成了汉口与该区域的互通互通。

北部地区通过扩建泥河水厂、扩建夏家寺水厂、新建梅店水厂,停用德利、蔡榨、塔耳、桂家湾、石家畈、姚家集、院基寺水厂,统一整合为“三大供水系统”,各系统之间通过供水管道联通,提高供水安全性。涉及项目7个,投资约11.79亿元。

7.新洲区依托东部的道观河水厂,中部的汪套、刘集、汪集和凤凰水厂,西南部的帝元和保民水厂形成三大片区。

中部片区将通过阳逻二水厂管网延伸,新建汪集加压站,停用汪集水厂、凤凰水厂,刘集水厂作为平战结合备用水厂,将新洲区中部片区纳入阳逻二水厂供水范围,进一步整合新洲区中部片区供水格局,同时更换老旧设施、管网和水表,建设农村供水智慧管理平台,逐步将农村供水纳入供水一张网统一管理体系,提高农村地区的供水安全性。涉及项目6个,投资约5.98亿元。

8.青山区依托港东一、二水厂,北湖农场区域已经纳入“供水一张网”。通过对老旧的设施、老旧管网和水表的更换,解决农村地区管网漏损严重、水压不足的问题。涉及项目3个,投资约1.74亿元。

9.洪山区除天兴乡之外的区域已纳入“供水一张网”。通过设施改造或供水管网延伸解决管网漏损严重、水压不足的问题。涉及项目1个,投资约0.46亿元。

10.长江新区农村供水已纳入全市“供水一张网”体系。通过优化供水格局,将东部仓埠片区管网并入阳逻一水厂系统,同时更换老旧设施、管网和水表,建设农村供水智慧管理平台,逐步将农村供水纳入供水一张网统一管理体系,提高农村地区的供水安全性。涉及项目6个,投资约5.21亿元。

(三)最终实现“运管专业化”

11.完善供水价格调整补贴机制。供水价格遵循覆盖成本、合理收益、节约用水、公平负担的原则进行调整。

12.全面推进运管专业化。以“政府监管、企业化运营、专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思路,各区成立一家(或由一家为主导,协同多家专业化)管理机构,负责区内农村供水工程的运行管理。以“统一管理、统一运行、统一维护,实现专业化管护”的模式为目标,整合区域农村供水专业管理力量,提高农村供水保障能力和业务水平。

三、工作保障

(一)组织保障

明确市、区‌政府责任。市级政府负责编制实施方案,加强工作指导。区级政府落实主体责任,落实资金保障,推进项目加快实施,督促街道、乡镇做好辖区内供用水的组织、管理和协调工作。

细化行业监管责任。水务、生态环境、卫健、发改、财政、农业农村等部门依据职责分工,加强农村供水行业监管,保障农村供水安全。

规范供水单位运行。推行供水企业“五统一”服务标准:统一运维流程、统一水质检测、统一收费标准、统一应急响应、统一信息公示。

(二)日常调度机制

各部门要按照任务清单落实工作职责,有序推动任务落地,定期向市水务局报送工作进展,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研究解决。市水务局定期向市政府报告工作进展和存在的问题。

(三)监督检查机制

市水务局定期组织对各区供水保障工作的监督检查,重点检查水源保护、供水设施建设、用水管理、应急保障等工作的落实情况。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下达整改通知书,督促相关单位限期整改。同时,建立供水保障工作社会监督机制,鼓励公众对供水保障工作进行监督和举报。

(四)定期评估机制

市水务局定期组织对方案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总结经验教训,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根据发展和用水需求变化,及时对供水保障方案进行修订和完善,确保方案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五)政策资金保障

一是完善供水价格调整补贴机制。供水价格遵循覆盖成本、合理收益、节约用水、公平负担的原则进行调整。二是资金保障,建立“以区为主,市级奖补”的资金分担机制。

根据《武汉市供水条例》,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安排财政性资金对农村供水设施建设予以支持。市财政补贴采取分灶吃饭的模式,《实施方案》中三年项目建设市财政奖补10%,对基础设施落后,实施难度大,村湾偏远分散的困难地区,如新洲区、黄陂区,通过谋划项目开小灶进行重点帮扶,共同推动农村供水安全工程建设。


附件:武汉市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工作任务清单(2025-2027年).doc



 已阅 0  打印   下载   关闭 
关联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