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水日·中国水周丨2022年度《武汉市水资源公报》发布
2023年3月22日是第三十一届“世界水日”,3月22至28日是第三十六届“中国水周”。我国纪念2023年“世界水日”“中国水周”活动主题为“强化依法治水 携手共护母亲河”。
武汉市两江交汇,百湖连珠,依水而生、因水而兴。武汉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考察湖北武汉重要讲话精神,共抓长江大保护,加强水资源管理,助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按照政府信息公开相关程序,今年发布的是第25期《武汉市水资源公报》,客观反映全市年度水资源情势、重要水事、水环境变化状况及水环境治理事项等涉水重要信息,目的是进一步提高社会各界对水资源、水环境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强全民爱水、节水、惜水、护水意识。
2022年,全市年降水量1042.3mm,折合降水总量88.53亿m3,属偏枯水年份。全市地表水资源量28.65亿m3,地下水资源量9.07亿m3,扣除地表水和地下水的重复计算量5.16亿m3,全市水资源总量32.56亿m3。全市过境水量6052亿m3,其中长江、汉江过境水量6009亿m3。
2022年,全市9条河流的24个监测断面中,23个断面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占95.8%。全市143个湖泊达到或优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Ⅳ类标准。9座大、中型水库水质、41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均达到或优于Ⅲ类标准。
2022年,全市总用水量45.29亿m3。其中农业用水量9.95亿m3,占22.0%,工业用水量15.69亿m3,占34.6%,生活用水量(含公共用水)15.19亿m3,占33.5%,生态环境用水量4.46亿m3,占9.9%。全市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为91.7%,万元GDP用水量21.9 m3,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32.1 m3。全市用水总量、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用水效率均达到最严格水资源管理控制指标要求。
2023年,全市水务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遵循“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坚持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坚决守住流域安全底线,统筹推进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文化高质量发展,积极打造人水和谐的幸福河湖,努力建设世界滨水生态名城。
请市水务局就武汉市水资源保护情况回答记者提问:
新的一年,市水务局如何进一步做好水资源保护工作?
新的一年,全市水资源保护工作将聚焦“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新时期治水思路,加快现代水务基础设施建设,严格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统筹流域发展和安全,让城市更加安全、更有韧性,助推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深入贯彻节水优先理念,坚持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方向。落实国家、省、市节水行动方案,进一步健全节水法规和制度体系,深入推进重点领域节水和合同节水管理。全面加强全市1.8万户非居民重点用水户计划用水与定额管理,完善规模以上取水户和灌溉面积5万亩以上的大中型灌区取水计量在线监测,持续推进节水型高校、节水型单位、小区建设,不断增强全民节水意识和参与意识。加快推进青山地区再生水利用项目建设,结合用水权交易机制研究,探索再生水推广应用的新模式。
二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水资源时空分布新格局。落实湖北省“荆楚水网”建设要求,启动“一江三河”武汉市域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推进水资源集约安全利用。结合防洪排涝需求进一步提升湖泊港渠生态功能,继续推进武昌大东湖水系青山引水口工程和汉阳琴断口小河引水口工程建设;强化河湖水库和重点水工程的生态流量调度和管控,加强城市雨季溢流防治,形成初雨调蓄能力80万立方米和日处理能力100万立方米,提高河湖水系应对极端气候风险的能力,确保江河安澜。
三是严把“三条红线”,严格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坚持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严守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将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纳入全市河湖长制考核体系和市委年度绩效考核,作为对各级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通过奖优罚劣,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
水影响着每一个人,每个人都要采取行动。2023年“世界水日”号召人们,“欲变世界,先变自身”,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共护生命之源!
请市水文局就2023年水文情况回答记者提问:
武汉市2023年水情趋势预测及应对准备情况?
一、2023年汛期水情趋势预测
2023年1月以来,武汉市降水较常年偏少近3成,长江汉江武汉段、中小河流水位总体平稳偏低。根据气象预测,2023年长江流域气候年景总体偏差,汛期(5~10月)流域降水整体正常偏少,其中武汉市主汛期(6~8月)降水偏少2~3成。初步预测研判,三峡水库汛期天然来水量基本正常,丹江口水库天然来水量偏少,武汉市汛期总体流域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旱涝并存,极端天气事件总体呈多发态势,需防范短时强降雨可能造成的中小河流暴雨洪水及山洪灾害。
二、汛前准备工作情况
(一)加强组织领导,压实汛检责任链条
一是夯实汛检责任制,建立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部门积极配合的工作机制,明确各部门负责人为汛检工作第一责任人。二是认真组织汛前检查,派出汛检小组,对水文测站备汛情况全覆盖检查,发现问题立即整改。
(二)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一是修订完善应急预案,为安全度汛提供了制度保障。二是积极开展防汛应急演练,提高极端水旱灾害事件应急处理能力。
(三)强化设备维护,保障测验报汛畅通
对全市基本水文站点进行了全面排查,对故障的水文监测设施设备及时恢复,对水文监测仪器设备进行调试校准。
(四)修订水文参数,提升防汛服务质量
组织全体人员学习业务知识和相关管理办法,及时更新各类防汛特征值统计值,修订流量自动报汛站点的水位流量关系线。
(五)注重信息管控,提高通信安全保障
一是保障各类遥测站点的数据采集、接收、存储、传输及与各级防汛部门之间的正常交换。二是对各类应用系统进行漏洞扫描,确保各类应用系统运行良好。下一步,我局将继续密切关注水雨情变化,及时向地方防汛部门报告最新预测预报信息,做好防汛抗旱水文技术支撑工作。
请市生态环境局就流域治理情况回答记者提问:
武汉市在2022年流域综合治理、守住流域水生态环境安全底线方面有什么亮点突破?
2022年,为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深化水污染防治攻坚,推进流域综合治理,守牢水环境安全底线,持续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我市携手武汉都市圈城市签订了多个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协议,树立共赢思维、共治理念,共同推动探索健全完善“保护责任共担、流域环境共治、生态效益共享”的横向生态补偿机制。
2022年5月,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和仙桃市人民政府在春笋大厦签署了《通顺河流域跨市断面水质考核生态补偿协议》。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代表武汉市人民政府携手仙桃市人民政府,探索建立跨市河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为共同推进通顺河水质改善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2022年7月,省委常委、武汉市委书记、府澴河省级河长、武汉市第一河湖长郭元强带队前往府澴河流域巡查水环境保护,并召开府澴河河长工作推进座谈会,强调要齐心协力抓好府澴河流域综合治理,坚决守住流域安全底线和生态安全底线。为贯彻落实河长制指示要求,推动建立府澴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经过多次磋商达成共识,武汉市、孝感市、随州市共同签署《府澴河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共同创新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共同推进府澴河流域水生态环境改善和水环境质量提升迈向新阶段。此外,三市生态环境局还共同签订了《关于统筹推进府澴河流域水污染联防联控开启水环境共治共管共享模式的框架协议》,决定建立长期、稳定、有效的跨市流域水环境共治共管共享机制,为实现府澴河流域区域水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保障。
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是上下游城市在流域综合治理方面的共赢之举。武汉市作为通顺河、府澴河的下游,都市圈的兄弟城市作为流域的上游,共享流域生态环境资源,生态环境的保护离不开上下游城市的共同维护,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为激励流域综合治理、推进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切实改善水体水环境质量再上一道有力枷锁。
2023年,我市将继续推动建立举水、滠水等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探索跨区水体水质考核奖惩办法,调动各方生态治理和保护的积极性,形成水体治理合力,着力解决跨区域、跨流域的生态保护长期推进不力、问题多发难题,形成上下游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联防联治新格局。在一个个流域生态补偿协议签订达成的推动下,流域综合治理体系将更加完善,为流域共担共享、合作共治保驾护航,进一步推动流域水生态环境改善工作向纵深发展。
(局办公室、湖泊处(水资源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