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水期间,这个问题千万不能松懈!
明明长江武汉关水位早已降至设防水位以下,为何巡堤查险工作依然不可松懈?
其实,退水过程是险情多发阶段之一,更容易出现脱坡、坍塌、管涌等堤防险情。

那么
退水期 真的这么危险吗?
如何除险防守?一起来看!

为什么退水期间,堤防更容易发生溃堤?
这是由堤防和水流两方面的特性决定的。
据统计,我市三级及以上堤防全长807.755公里。
为了让市民更好的观景、亲水,我市规划建设江滩长度约102公里(含天兴洲17.4公里)。
遵循三环以内两江沿岸全部建成江滩滨水景观的思路,先后建成汉口江滩、武昌江滩、汉阳江滩、青山江滩等多个江滩公园。
自1998年龙王庙综合整治工程以来,全市已建成总长约64公里的两江四岸江滩滨水空间。

虽然我市江滩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长江、汉江堤防整险加固已全面完成,武昌、汉口、汉阳三大防洪保护圈堤防防洪能力全面达标。但从数据上看,我市三级及以上堤防大多数都是土堤,长达741.252公里,约占我市三级及以上堤防总长的91.77%。
土堤修建年代久远,经过多次加修,堤身质量不高;又多处于冲积平原上,基础透水性强。因此,加强退水期间的巡堤查险十分必要。
*冲积平原:由河流沉积作用形成的平原地貌。
在河流的下游水流没有上游般急速,从上游侵蚀了大量泥沙到了下游后因流速不再足以携带泥沙,结果这些泥沙便沉积在下游。

土堤经过水流长时间浸泡后,土壤含水量会大大增加,自重增大,土质变松软,土壤的粘结力和抗外力剪切能力都大大减小。
当河道退水时,堤防临水坡水位下降,堤坡失去了外水压力的支撑,受力平衡被打破,原来渗入堤防内部的水分在渗水压力和自重作用下就会向外溢出,容易造成堤坡失去稳定,松软的堤防就可能发生滑坡、坍塌。

如果抢护不及时就会导致溃口,尤其当堤身存在软弱夹层或压密不实,基础渗漏严重的地段,更易发生溃口险情。

另外,退水时水流从河滩回归河槽,主槽流速加大,在河湾的凹岸,水流靠近大堤,对堤岸的顶冲和淘刷加剧,崩岸特别容易发生,严重的将直接威胁堤防安全。

退水时,如何防守抢护?
抓住除险要领,有的放矢,抢早抢小。
退水时堤防最容易发生的是滑坡和崩岸险情,防守时一定要有的放矢。
要突出抓好河道巡查清理和堤防防守,加强薄弱堤段、险工险段等巡查力度,做到抢早抢小。

主要抢护方法是“上部削坡与下部固脚并重”。
退水过程中,原来抢筑的子堤要适时拆除,以减小大堤荷载。如果大堤出现裂缝,有滑坡迹象,要在滑坡体上部削缓边坡,减小滑动力;在坡体下部抛石或沙袋加固堤脚,增加阻滑力。
此时,切忌在堤身打桩或堆压重物,以免堤身受到震动,加速滑动。
有关退水期间的堤防险情
你get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