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3个月写好“水文章”,武汉这一标准将正式实施
新华网武汉5月29日电(刘桔 廖宇智)疫情期间,武汉如何做好污水消杀工作?城市排水设施如何管控?近日,由武汉市水务局组织编制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市政排水运行管理技术导则》获批发布,并将于6月15日起正式实施。这一标准出台的背后,是武汉市水务部门为保障全市水安全,历时3个月书写的“水文章”。
保供保畅治污,一项工作也不落下
“保供水、治污水、畅排水”,这是武汉市水务部门在疫情防控期间的三项重要工作。
武汉市水务局供用水管理处相关负责人介绍,武汉市在保供水过程中,充分发挥智慧水务优势,健全在线仪表监测、基层化验监测、水质监测中心检测三级监测体系,加强安全巡查力度,强化值班值守,确保了供水平稳有序。
特殊时期,应急突击任务随时出现,如何高效落实是不小的挑战。“我们用10个昼夜,完成了火神山医院供水保障施工任务;用12个昼夜,完成了雷神山医院的供水保障施工任务。另外,还顺利完成了各定点医院、方舱医院的供水设施建设、调整工作。”武汉市水务局供用水管理处相关负责人说:“全市成立了202个共1164人的供水应急抢险队伍,配备供水抢修车辆261台,多动能应急抢修车14台,做到应急队伍数量、人员、设备、责任四明晰,确保了供水突发事件响应及时,处置有力。”
对于污水消杀这一公众关注的重点工作,武汉市水务部门有针对性地制定了消杀和应急处置方案,分部位、分浓度、分操作方法,实施分类消毒。
武汉市水务局疫情防控指挥部技术组相关负责人介绍,“比如,对定点医院、方舱医院、集中隔离点的排水接管井,我们按照不同浓度,持续滴加含氯消毒剂。对重点农贸市场的排水沟和下水道井盖,则用含氯消毒剂进行喷洒消毒。同时,我们还持续关注生态环境部门发布的水质监测数据,及时调整消毒剂量,防止过度消毒。”
在畅通排水方面,武汉市水务局通过加强巡查,紧盯投诉平台,确保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
武汉市水务局排水管理处相关工作人员说,为及时收集群众反馈问题,工作人员24小时在线,紧盯水务110、城市留言板等群众投诉平台,一旦发现问题,立即反馈给相关人员,并实时跟踪处置进度,确保群众诉求得到及时解决。
工作人员在对水厂泵站进行检修
创新工作机制,渠道通了效率高了
疫情防控是一场阻击战,也是一场总体战,需要各部门联动配合。武汉市水务局排水管理处相关工作人员说:“疫情期间,包括气象、水务、交管、城管等各相关部门的互联互通机制不断完善,大家配合有序,各司其职。”
联动机制变高效,源于沟通渠道被打通。据了解,疫情发生后,武汉市水务局第一时间组建专家团队,成立了医院废水外排和生活污水处理过程病毒传播风险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并组建了“排水设施防疫应急专家群”“排水设施防疫应急会商群”“排水设施防疫应急管理工作群”等微信工作群。
“控制加氯点位置和接触时间是比较好的措施”“建议采取滴灌措施,均匀持续杀毒”……在“排水设施防疫应急技术专家组”微信群,群成员每天对话活跃,即使在深夜,大家仍在沟通。
一名“排水设施防疫应急技术专家组”微信群成员认为,非常时期,各种微信群聊的建立,让一线工作人员可以直接在群里交流问题、反馈问题,审批对接环节大大减少,沟通扁平化了,工作效率也提高了。
据了解,武汉市水务局还建立了消杀工作“日报告”、“日督导”和“日提醒”工作机制,要求各区每日送报消杀工作情况、投放点位和投放剂量,由市水务局进行研判分析。同时,市水务局组建了督导检查组,每日对各区相关工作进行检查督导。
疫情期间,武汉市水务局工作人员在排水疏捞工作现场
在实践中摸索,简报凝练形成“标准”
工作任务明确了,互联渠道打通了,但特殊时期,如何保障任务落地落实却需要不断摸索。
比如,疫情期间城市下水道消毒消毒剂如何选择?投加浓度如何控制?方舱医院的雨水如何处理?污水如何消毒?还有,水务工作人员如何做好防护措施?
这些问题,既没有现成文献可供翻阅,也没有直接经验可以借鉴,只能通过实践来寻找答案。
“刚开始,有水务工人采取打开窨井盖,一次性往里面倒消毒剂。专家在实地检查督导时发现,排水管网内污水是流动的,粗放式一次投药不能起到持续消杀作用。”武汉市水务局疫情防控指挥部技术组相关负责人说。
经过反复试验,水务工人发现,可以用大桶调配好消毒液,放在井盖边上。通过打点滴的针管将消毒液引入井内,对污水持续滴注消毒液,以此实现精细化定量持续消杀。
针对一线人员在实操中发现的各种问题,武汉市水务局组织专家随时进行论证和解答,并以答疑手册和规范文件的形式下发。类似的材料至今共下发了27份。
据了解,正是有了这些文件简报,通过凝练和反复论证,武汉市水务局在今年3月底形成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市政排水运行管理技术导则》,经过国内多位专家论证和评审,该导则日前获批成为武汉市2020年第一个地方标准。
工作人员对下水道接管井进行滴加消毒
(转载自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