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洪有我 · 党员先行 | 演讲撷英(四)
风雨砺初心,危难显担当。在惊涛骇浪的最前沿,在抢险救灾的第一线,在“五水战略扭在一起抓”的主战场,鲜红的党旗始终高高飘扬。广大党员干部闻“汛”而动、向险而行,以“我是党员我先上”的铮铮誓言,以舍生忘死的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忠诚信仰与为民情怀。为弘扬伟大抗洪精神,市水务局推出“抗洪有我·党员先行”专栏宣传活动。聆听先锋故事,感悟精神伟力,学习抗洪知识,掌握避险本领。从先锋的事迹中汲取力量,在伟大的精神感召下凝聚起投身支点建设的智慧和力量。
期待您的关注和参与,让伟大的抗洪精神薪火相传,让党旗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更加鲜艳夺目!
演讲撷英
7月1日下午,“抗洪有我·党员先行”演讲比赛决赛圆满落幕。一篇篇饱含深情的讲稿,诉说着真实的抗洪故事,唱响了动人的英雄赞歌,激荡起深切的精神共鸣。选手们的精彩讲稿,带您走进一段段风雨同舟、共克时艰的难忘岁月。
《抗洪有我 青春向党》武昌区水务和湖泊局 郭苏磊
首先,我想分享一条高考期间的短期天气预报:2025年6月6日17时,武汉市,今天晚上到明天白天有大雨到暴雨,同时伴有短期强降水和雷暴大风等天气。最高气温:29 ℃, 最低气温:24 ℃。汉口站水位19.23米,较昨天回落0.04米。
回望历史长河,武昌水务人的血脉里,始终奔涌着抗击洪魔的基因与担当。
1998年,长江全流域特大洪水来袭。武汉段水位突破29米,达到历史极限。在荆州太平口,年仅20岁的战士李向群连续奋战38小时,扛运沙袋600多个。当他因过度劳累牺牲时,迷彩服口袋里还装着被汗水浸透的入党申请书。14天前,他刚在洪水中面向党旗宣誓,那是一个青年对党的承诺,是 “洪水不退,我不退” 的誓言。8天党龄,20个月军龄,是他留给世界的全部刻度。当父亲李德清赶到灾区,替儿子交上第一笔也是最后一笔党费,他唯一的要求是:“让我替向群继续扛沙袋!”那一年,30 万抗洪大军里,60% 有着和李向群相似的年纪。跳江堵涌时他们腰缠麻绳,浪打人墙时他们紧挽手臂,用青春证明:党员的担当,是把人民护在身后的决绝。
2024年,武汉关的水位在设防线上下翻涌,长江的脉搏在我们眼皮底下砰砰作响,给我们这一代治水人来了个结结实实的"见面礼"。智慧水务系统不停歇地实时模拟洪水演进、预测水情变化,为防汛决策提供精准支持。那三十多个日夜,武昌水务上下拧成一股绳——这边支援巡堤的队伍刚踩着星光回家,那边拂晓时刻新的班次已经准备出发。长长的堤岸线上,我们都还记得凌晨三点手电筒划破的夜幕,摸过正午时分晒得发烫的防汛栏杆,数过子夜时分江涛拍岸的声响。微信步数排行榜成了无声的"军功章",那些熬红的眼、晒脱的皮、磨平的鞋,都化作了长江岸边最踏实的注脚。
从1998年的人墙堵决口,到如今智慧系统,变的是技术手段,不变的是“守护安澜”的使命。当年青年跳入洪水时绑在腰间的麻绳,变成了如今无人机上的安全索;过去靠木桩测量的水位尺,进化成卫星遥感监测。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抗洪精神,始终在血脉中奔涌。
我们时常在思考,抗洪的接力棒到我们这一代手中,还能不能握得牢、抓得紧、守得住?从 1998 到 2025 ,长江用 6380 公里的奔涌告诉我们:抗洪精神从不是某一代人的专属烙印,而是代代相传的精神火炬;告诉我们,无论何时,党员本色从未改变 —— 它是危难关头的 “我先上”,是平凡岗位上的 “我坚守”,是把 “人民” 二字刻进灵魂的誓言。
朋友们,当我们站在长江边,看浪花奔涌向前,那是历史对我们的召唤:让我们以先辈为灯,用青春作桨,在水务工作的浪潮里,做奔涌的后浪!抗洪有我,因为我是党员;江河安澜,因为青春向党!
《传承抗洪精神,铸造英雄堡垒》局供用水管理处 刘翠微
武汉抗洪精神,不只是惊涛骇浪中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也是披荆斩棘日新月异的创业精神。建国以来,武汉治水思路由堵到疏堵结合,再到供水、排水、污水、农田灌溉、堤防建设、水资源保护有机结合,着力建设安全韧性现代水网,这一系列变化,凝聚了几代水务人的智慧和心血。作为供水领域工作者,我对此有深刻的感受。从前,供水工作与抗洪工作是互相割裂的存在,随着我市治水能力逐年提升,在保障防汛安全的同时,供水工作也逐渐与抗洪排涝工作有机结合。一是根据抗洪排涝工作需要,关停了国棉水厂及平湖门水厂,即保障了供水厂取水安全,也契合了“大水厂、大水源、一网多源、智慧管控”的供水建设新思路。二是长江、汉江沿线水厂根据堤防建设及水文特征变化情况,科学调整沿线水厂取水船设置,在保障抗洪安全的同时,也保障了供水设施平稳运行。三是近年来跟踪检测梅雨期前后供水厂水源水质波动规律,不断积累工作经验,实时动态调整水厂制水工艺,充分保障全市供水安全。随着水务事业的蓬勃发展,武汉抗洪精神也变得更加鲜活生动、丰富多彩,在各领域水务工作者的精神世界中茁壮成长。
武汉抗洪精神,不只是狂风暴雨中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也是经年累月昼夜不息的实干精神。2016年,我市迎来雨洪同期特大暴雨洪涝灾害,南湖等多处地势低洼地区形成大面积渍水,武汉“看海”成为了互联网热门话题。面对此情此景,武汉水务人集中力量、决战攻坚,全力以赴提高排水防涝设施能力。到2020年,中心城区泵站外排能力由2016年初的900余立方米/秒,提升至1963立方米/秒,实现抽排能力倍增。排涝能力突飞猛进的进步背后,是全体水务人默默无闻的辛勤付出;是水务部门各级领导俯首躬亲,事事上心,积极争取各方面支持,为工程建设筹措项目资金、开辟绿色通道;是设计单位的工程师时常通宵修改图纸,常年保持高强度工作状态,尽全力保障项目顺利推进;是建设单位24小时不间断施工,克服一切困难抢抓项目建设工期。全体水务人用血汗捍卫武汉防汛安全,日新月异的基础设施面貌就是我们最好的证明,江河安澜的大美江城就是我们胸前的勋章。
武汉抗洪精神,不只是灾情险情中分秒必争的抗争精神,也是在重大决策部署中的担当精神。武汉水系发达、江湖通联、雨洪同期,需要通过科学调度,最大限度发挥现有设施效能。科学调度的背后,是指挥领导坚决果敢、勇于担当。我还依稀记得,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水务领导坐镇指挥,全市排水泵站及闸口进入紧急工作状态。在一次开闸放水指挥调度中,负责落实的同志迟迟犹豫不决,现在打开闸门,会不会造成淤泥扰动?会不会影响港渠水质?会不会影响湖泊水位?面对质疑,市局领导在工作群中铿锵有力的回答,为了保障全市排涝安全,请立即打开闸门,这个决策是我做出的,我为这个决策负全责,请立即执行!最终,相关闸门被及时打开,区域降雨及时排出,武汉市又度过了一个平安的风雨之夜。
作为水务系统的年轻干部,传承抗洪精神是我们的光荣使命。那么,我们要怎样将抗洪精神传承下去?要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认真对待每一项工作任务,扎实做好工作中的每一件小事,做水务工作的小蜜蜂;要有钉钉子一样的精神,确保每一项工作任务都落实到位,切实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为水务事业添砖加瓦;要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不断学习新的工作理念、开拓创新工作思路,孜孜不倦探索武汉防汛抗洪工作新高度,为武汉这座英雄城市铸造坚不可破的抗洪堡垒!
《抗洪有我,党员先行》新洲区水务和湖泊局 卢佳佳
洪峰浪尖,党员身影铸就钢铁堤坝
洪水,这位无情的考官,年复一年将严峻的考题抛向新洲大地。而我们的水务党员,正是那永不退缩的答卷人!在雷电撕裂夜幕的暴雨夜,在浊浪拍打堤岸的险情处,这支队伍总是第一个跃入激流、挺立潮头。这样的生死答卷,这样的逆行背影,在新洲江河安澜的史册上,从未缺席,永不褪色!
2020年7月,舒明智同志,一位58岁的老党员,在浏湖泵站管涌群抢险中,带病跳入1.5米深水摸排险点,高喊“危急关头党员必须冲锋在前”。然而,当险情得到控制时,他却突发脑溢血倒在了抗洪一线,留给大家的最后一句话是:“别管我,赶快到堤上去!”这位“土专家”“活档案”,用生命践行了“党员先行”的铮铮誓言。
今年的高考日,暴雨再次考验新洲。水务、城管、环卫等部门联合行动,调集移动泵车火速驰援渍水点。紧急抽排积水,铺设沙袋通道,硬是在开考前为学子劈开一条“赶考路”。风雨中,那抹水务蓝与党徽红交相辉映——这是新时代党员“人民至上”最生动的注脚!
抗洪精神,在血脉与江河间奔涌传承
从历史深处回望,抗洪精神早已融入新洲人的基因。1970年,19万群众响应总理号召,以钢钎铁锤劈开37公里人工天河,终结倒水“十年九淹”的悲歌。这场“倒水之战”淬炼出的坚韧担当,至今仍在滋养新洲。它镌刻在舒明智女儿继承父志,续写水利为民的选择里,这选择里有泪光,更有不灭的信仰。它闪耀在新老技术人员交接的水务日志里,这日志里有经验,更有薪火相传的担当,它跳动在河湖长巡河时水面的波光里,这波光,是清澈,更是古老的承诺。这一幕幕,都是抗洪精神穿越时空的深情回响!
新征程上,以初心守护江河新篇
新时代水务党员,守护江河安澜责重如山。抗洪精神既闪耀于惊涛,更践行于日常。我们时刻"防在未然":以"时时放心不下"的担当,查险除患优化防洪预案,以“精益求精”的赤诚,日夜守护保障供水安全,以“风雨无阻”的坚守,畅通城市地下管线,我们坚持"战在创新":梯形石渠节水增效,智慧调度精准供水,生态治理实现水清岸绿。这些看得见的变化,正是我们立足岗位、创新实干,为抗洪精神注入新时代活力的证明!
同志们!党徽浸透汗水,水泵雨中轰鸣;开山钎劈波斩浪,数字化清波奔涌,抗洪精神穿越时空,历久弥新,始终是党员心中的不灭灯塔。让我们庄严承诺:风浪来袭时,我必是跃入洪流的第一道背影;江河安澜处,我定是扎根大地的红色堤桩!让党旗永远在新洲的碧水青山间高高飘扬!
《汗水滴答,那是对城市的深情告白》 市水务规费征收管理处 皮松
你有没有,因为完成一项工作,而欢呼雀跃?
你有没有,因为竭尽全力完成这项工作,而心怀坦荡?
你有没有,因为完成的这项工作具有极大的社会效益,而备受鼓舞?
作为一名从事水务工程质量安全监督工作的普通党员,对此,我深有体会。
让我们想象一下,眼前有这么一块空地,在这里即将上演工程魔法。三通一平,桩基施工,主体结构施工,设备安装,设备调试,直到投产运行。从无到有,从粗糙到精致,从可研立项到投产运行,每一个过程都凝练着我们水务人的辛勤劳动。
“走,去武汉看海”——这句流传十余年的网络调侃,曾像一根刺深深扎在每个武汉水务人心里。2016年的特大暴雨,让数十万武汉市民深陷洪灾泥潭,街道变河道、家园成泽国的画面,成为这座千万级城市心头难以磨灭的伤痛。
但,武汉人从不向命运低头!当“逢雨必涝”成为城市之殇,当“看海模式”威胁百姓安危,一群水务人挺身而出,他们说:“防洪排涝,就是我们必须打赢的战争!”这其中,就有我们水务质监人。
江南泵站,武汉市单体最大、最难、最复杂的城排泵站,是南湖片区“逢雨必涝”的破局关键,它的开工建设承载着万千江城人民的殷切期盼。常规建设工期需要三年,但三年时间,江城人民等不起!建设者们需要面对的,是一道近乎不可能的“双重命题”:既要跑出工程建设的“加速度”,又要守住质量安全的“生命线”。
鲁罕同志,武汉市水务质监站副站长、劳动模范,就是这场保卫战的排头兵。灼灼烈日下,汗水浸透了他的衣衫,在混凝土热浪中反复蒸干。凛冽寒风中,他执着地用卡尺、锥锤等工具为工程“把脉问诊”。深夜会议室里,他为工程建言献策。大年初一,他和战友们坐在泵站屋顶上迎接清晨的第一缕阳光。9个月,270多个日夜,创造了令世人惊叹的“武汉速度”!当泵站提前投产的那一刻,轰鸣的机器声,是献给这座城市最激昂的赞歌。
在雨污水箱涵清淤现场,年轻的监督工程师们头戴安全帽,手持低压照明灯,脚踩污水淤泥,在箱涵内一步一步推进检查。虽有鼓风机不停换气,空气仍然刺鼻;污水高处滴落,用手随意抹去;蚊蝇随处可见,步伐毫不退却。施工人员劝我们,箱涵条件太恶劣,不必去受这份罪。我们坚定地回应:“你们要去,我们更要去。”
监督工程师们常开玩笑地说,每监管一项工程就像养自己孩子一样,总是有一种“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节日团聚时,我们的身影穿梭在各个水务工地;暴雨预警时,我们总是奔向防汛排渍第一线。堤防工程的每一处护坡、城市生命线的每一个接口,都要经过我们“火眼金睛”的检验;每一处隐患,都有我们紧盯不放的“整改处方”。“群众过节,我们过关”,这不是一句玩笑,而是我们水务质监人最坚定的承诺。
就是这样一群人,一群普普通通的共产党员,没有那么多英雄伟岸的时刻,只有多年如一日的坚守和担当。工程竣工标志牌上没有铭刻我们的名字,国家级、省部级优质工程证书上也没有我们的名位,但我们的血脉早已融入到水务工程的每一根钢筋、每一方混凝土、每一颗螺丝钉里。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当暴雨再次来袭,那些畅通无阻的排水管网、轰鸣运转的泵站机组,就是我们写给江城最深情的答卷。
(局机关党委、团委、供用水管理处、市水务规费征收管理处 、武昌区水务和湖泊局、新洲区水务和湖泊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