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动态 | 江夏区:烈日大“烤”,绿色“答卷”
持续高温红色预警下,长江水位急剧下降,堤防两林呈现“一江清水向东流,两岸林木渴难耐”的严峻局面。面对严峻旱情,江夏区河道堤防管理总段科学调度、精准施策,全力打响长江干堤抗旱保卫战。
从“烤验场”到“绿荫阁”
2025年梅雨季,降雨量同比偏少5成,出梅以来累计降雨量不足50毫米,日均温度高达39度,长江干堤砂质土壤干裂严重,12万株防浪林、景观林出现叶片卷曲、枯萎现象,近3年新栽的4万株幼林因根系未稳,面临生死考验。旱情不但影响防洪安全,而且影响区域内军事文化区的景观效果。江夏区河道堤防管理总段防汛“专员”化身护林“卫士”,全力保护长江干堤32.6公里生态绿廊。
从“大水漫灌”到“细水长流”
面对旱情,江夏区堤防总段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监测体系。护林“卫士”坚持徒步巡查,根据“触摸土壤湿度+观察枝叶萎蔫度”双指标,将旱情划分为“轻、中、重”三个等级;启用无人机对12万株林木进行高空拍摄,精准定位;依托“江夏水务”APP,整合气象、水利数据。根据建立的动态数据库,确定泵车漫灌和管道引流方案。
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御”
为有效应对极端旱情,提升长效抗旱能力,一是发挥基层党建引领作用,党员干部带头奔赴一线,清理林间沟渠300余米,埋设抗旱管线6000余米;二是利用非高温时段,抢抓灌溉时机,清晨5点前必须到岗,傍晚7点前不得离岗;三是投入泵车2台、水泵4台、洒水车1辆、编制袋若干,构建“抽水+埋管+喷洒+滴灌”的立体灌溉模式,为林木生长创造“海绵土壤”。
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
“这些树苗就像我们的孩子,每天不来看看,心里不踏实。”39岁的李造华扛着水管,湿透的汗迹宛如一幅山水画。自7月20日启动抗旱工作以来,江夏区堤防总段已累计投入人力600余人次,浇灌林木300余亩、32000余株,苗木成活率维持95%以上,为江夏区盘活林下经济奠定了坚实基础。
段长方红星说:“每一株树都是堤防的‘绿色卫士’,我们的职责就是让它们在旱魃肆虐时依然挺拔。”炎炎烈日下,护林“卫士”持续用脚步丈量堤防。
(局堤防处、江夏区水务和湖泊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