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建设 筑基励能丨管理“有招”(四)
武汉市水务局统筹推进下,水务工程建设管理持续强化,一批优秀管理经验应运而生。为汇聚行业智慧,共促管理能力提升,全面提升全市水务工程建设领域项目管理水平,推进高质量发展,市水务局特推出优秀管理经验系列推介活动。本期推介项目:武汉市长江支流府澴河出口河段综合整治工程二三期工程。
府澴河二三期项目是一个综合性的水利工程,是以“长江大保护”为指导思想,以“四水共治”为导向,以“长江新城”规划为依托的重点民生工程,由中国一冶集团有限公司牵头承建。项目位于府澴河岱家山以下出口河段,直接保护范围为汉口张公堤与新河之间区域,区内有大南湖、小南湖、幸福垸和谌家矶四个行政区域,现状总面积18.75km²,本工程占地面积约为440万m²。项目立足智慧建造与绿色低碳目标,深度融合物联网、BIM、AI及大数据技术,构建覆盖设计、施工、管控全链条的数字孪生平台,实现工程品质、安全与效能的系统性跃升。
数字底座赋能智慧建造
1.全流程数字管控平台
自主研发项目数字化建造管控平台,集成BIM三维模型、无人机航测、物联网传感网络及AI图像识别技术,实现“设计-施工-验收”全流程可视化协同管理。通过动态模拟提前规避碰撞风险,优化施工方案,减少返工与材料浪费。
2. 智慧工地深度应用
质量管控:移动端与PC端双平台联动,实现质量巡检在线化、验收数据实时化,大幅度提升检查和整改闭环效率。
安全防控:部署AI视频监控系统,自动识别人员未佩戴安全帽、违规闯入危险区等行为;通过塔吊监测、深基坑传感器与VR安全培训,构建“智能预警-仿真演练-应急响应”一体化安全防线。
机械管理:物联网技术实时采集设备工况、运距及油耗数据,动态优化机械调度与运输路线,为项目的土方运距数据统计,经营决策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撑,最终形成运距收益。
BIM+技术驱动精益建造
1.三维协同设计优化
通过BIM深化设计整合河道整治、景观绿化等多专业模型,实现土方平衡精准规划。结合“无人机+BIM Twins系统”,提升土方算量精度,项目累计节约152万元成本和87天工期。
2.数字仿真技术突破
应用CFD流体动力学模拟与装置模型模型试验,快速分析流道内部的流动特性,优化流道结构以提高水力性能,最终实现流体机械的高效、安全、可靠运行,为工程应用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
绿色建造技术创新实践
在项目管理过程中,绿色建造管理以“节能、减排、高效、可持续”为核心,通过多项创新举措实现环保与效益的双赢。
一是强化扬尘治理,采用智能喷淋系统、雾炮机及围挡喷雾装置,配合裸土全覆盖,确保PM10的24小时平均浓度<150ug/m3,PM2.5的24 小时平均浓度<75ug/m3;
二是推广可循环材料,使用装配式钢结构、再生混凝土及周转式临时设施,减少建材浪费;
三是节能技术集成应用,如空气能、太阳能临时照明等降低能耗20%以上;
四是水资源循环利用,通过雨水收集系统和沉淀池中水回用,实现施工用水节约30%。此外,设立垃圾分类回收站,建筑垃圾再利用率超90%,并引入数字化管理平台,实时监控能耗与碳排放数据,确保施工全过程符合绿色施工标准。通过系统化管控,项目不仅通过了中施企协工程建设项目绿色建造施工水平评价过程检查,更以低碳实践为行业树立标杆,彰显了经济效益与环境责任的深度融合。
项目目前累计节约成本242万元,受理授权专利30余项,工法3项,QC成果2项,国内外BIM技术和数字化技术综合应用成果8项,荣获2024年“江城十大智慧工地”和“武汉市工人先锋号”等荣誉。
(局规建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