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水经济 | 九峰水库华丽蝶变,一库碧水绘就光谷“水经济”新图景
编者按
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战略远见,到国家“江河战略”的全面实施,水已不仅是基础的自然要素,更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资源。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因地制宜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渠道。武汉作为“百湖之市”,近年来紧扣“盘活水资产、用好水资源、激活水经济”的主线,扎实推进水资源水工程资产化改革,积极探索让“沉睡”的水资源“流动”起来的创新路径。本专栏将聚焦武汉本土案例,展现各区、各项目在水资源利用与水经济价值转化方面的实践成果。同时开设“他山之石”系列,借鉴全国各地先进经验,为武汉水经济发展拓展思路、汇聚智慧。
在武汉东湖高新区的核心腹地,一片始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水域——九峰水库,曾以灌溉为使命,滋养一方土地。如今,它悄然“蝶变”,完成了一场从“水利工程”到“水经济载体”的华丽转身,成为激活光谷“水经济”的绿色引擎。

九峰水库全景图
生态筑基:从“单一水利”到“绿色屏障”的转型
岸线杂乱,人烟稀少,库区周边设施简陋,功能局限于农田灌溉——这曾是九峰水库的旧貌。如今九峰水库水清岸绿,已然焕然一新。近年来,水库相继实施除险加固,构建起防洪安全保障体系;通过持续的岸滨带建设与生态缓冲带改造,形成了集水土保持、景观美化于一体的“绿色项链”。与此同时,依托“一库一策”实施方案,建立起动态水质监测体系,有效保障了水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我们不仅要让水库‘安全’,更要让它‘健康’”,通过持续的库区清理与设施修缮,九峰水库焕发出由内而外的健康活力,为水经济发展筑牢了生态底色。

水库周边环境优美
功能拓展:从“单纯水域”到“城市客厅”的转变
环库而建总长度超过4.5km的公路与绿道,串联起自然风景与城市节点。依托水库溢洪道打造的兰亭公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水库风光带,瀑布叠水、观瀑跳台、观景栈道、湿地景观、滨水广场等景观的打造,不仅提升了水库的观赏性,更为市民提供了一个集观光游憩、文化休闲、运动健身于一体的城市滨水空间。这里已成为市民争相打卡的“城市客厅”,周末日均人流量已达约5000人次,节假日高峰期更是突破10000人次以上,极大程度带动了周边住宿、餐饮、零售消费增长,近3年周边住宿产业数量涨幅达30%,餐饮、零售产业营收增长超25%。

市民在水库周边露营休闲
价值跃升:从“资源水库”到“价值创造”的飞跃
一池碧水所营造的一流生态环境,已成为吸引和汇聚高端产业与顶尖人才的“强磁场”。水库在保障水安全、水生态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与华为研究所、长江书法博物院等创新文化载体的联动,推动“水经济”与“科创经济”“文化经济”深度融合。目前,该区域已集聚近1600家注册企业,年产值高达约236亿元。更汇聚了包括31名中外院士、35名国家重点联系专家、102名省重点联系专家、122名市级人才在内的庞大创新队伍,并孕育了近1000个东湖高新区“3551”人才团队项目。尤其在生命健康领域,更是形成了近6万名科技人才的高地。九峰水库的转型,不仅在于水清,更在于水美、水活。这一池碧水,已从过去的“资源库”,变成了今天拉动发展的“聚宝盆”。

九峰水库周边高科技产业繁荣发展
如今,漫步九峰水库,但见水波潋滟,绿道蜿蜒,市民在此健身休闲,笑语欢声。九峰水库的转型之路,不仅是武汉水经济价值转化的鲜活注脚,也是光谷“一半山水一半城”生态底色的重要组成,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江城大地的生动实践。一库碧水,正以它的静美与活力,见证着人水和谐、城水共荣的城市未来。
(东湖高新区环境水务局、局计财处、局水保处、市水科院供稿)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097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