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中国政府网|湖北政府网|繁体|无障碍

2025-11-06 09:11  |  武汉市水务局

水务学思行 | 打造水资源“三资”转化的武汉样本


开栏语

为深入贯彻二十届四中全会和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干部素质提升年”部署,市水务局组织46名青年骨干赴南京大学开展专项培训,为武汉水务发展寻策问道。

培训期间,学员们不仅在水安全、水生态等领域进行了系统学习,更走进实验基地、治理河岸与示范村,深入学习“控源截污、生态修复”的实践经验,并形成主题报告1份、水经济案例分析8项和研讨交流材料40余篇。

立足新起点,我们将充分借鉴南京“三水统筹”模式,结合武汉实际,重点围绕构建流域生态共同体、打造智慧水务、发展滨水产业三大路径,积极探索具有武汉特色的“治水兴城”高质量发展新路。

政策背景

“三资”转化(即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资本变资金)是当前国家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盘活存量资产、扩大有效投资的重要战略。其核心在于将沉淀的、未充分开发的公共资源,通过市场化、价值化的手段,转化为能够流动、增值、并反哺社会经济发展的活资本。

湖北省政府在推动“三资”转化工作中的改革创新与市场化精神要求:

1.要坚持市场化导向,打破行政垄断和思维定式,真正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政府的作用是“定规则、当裁判、优服务”,而不是直接下场“踢球”。

2.要灵活运用资产证券化、产业投资基金(REITs)等现代金融工具,将未来的收益权、特许经营权等“预期”转化为眼前的“现金流”和“投资额”。

3.要注重系统性改革, “三资”转化不是简单的“卖资源”,而是一项涉及产权界定、价值评估、市场交易、监管体系建设的系统工程,需要法治保障和标准先行。

4.要保障可持续与惠民:转化的根本目的是为了高质量发展和民生改善。必须坚守生态环保底线,确保水资源等公共资源的开发利用惠及于民,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

江苏省成功案例

(一)南京秦淮河:“文化+旅游+商业”的综合开发模式

秦淮河

秦淮河是南京的“母亲河”,历史上曾是繁华的商业和文化中心,但一度面临污染和功能衰退问题,南京市政府多措并举进行开发,使其成为南京最闪亮的城市名片。

1.政府主导,搭建平台:南京秦淮河建设开发有限公司是一家2003年7月成立的南京国有资产旗下企业,作为统一的投融资和运营管理平台。

2.环境治理,夯实基底:投入资金进行截污、清淤、生态护坡等环境综合整治,保障生态价值转化根基。

3.文化赋能,打造IP:深度挖掘“十里秦淮”“秦淮灯会”“金陵风情”等文化IP,恢复夫子庙、江南贡院等历史遗迹,打造中国科举博物馆等沉浸式文化体验中心。

4.引入社会资本,业态融合:通过特许经营、合作开发等方式,引入社会资本建设商业街区、精品酒店、游船码头等多样化休闲娱乐场所,形成了“白天观光、夜晚灯会、水陆并行”的消费链条。

5.资产盘活,自我造血:通过商业租金、游船票务、活动冠名、文创产品销售等,形成了稳定的现金流,实现了从“投入型治理”到“经营型资产”的转变。

通过对秦淮河两岸综合开发,带动了整个夫子庙商圈乃至南京市的旅游收入,商业地产价值飙升。同时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成为市民休闲、游客必到的城市客厅,极大提升了城市形象和市民自豪感。

(二)无锡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生态+产业+城市”融合发展模式

太湖拈花湾

无锡市依托太湖优质山水资源,以“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为定位,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1.对太湖进行全域统一规划,明确划分生态保护区、休闲度假区、文创产业区等。

2.成立灵山文化旅游集团、无锡市太湖新城发展集团等市场化主体,负责核心项目的投资、建设和运营。

3.引爆项目驱动:成功打造了“灵山胜境”“拈花湾”等标杆项目。特别是“拈花湾”,通过“禅意”主题,将一片普通的湖畔村落,打造成为集度假、会议、养生、文创于一体的网红小镇。

4.产业链延伸:围绕核心景区,发展精品民宿、康养地产、创意农业、会展经济等,形成了完整的产业生态。

5.精准引资:重点引进符合度假区定位的头部企业和品牌项目,而非“捡到篮子都是菜”。

无锡市通过对太湖生态优势的成功转化,创造了巨大的旅游综合收入,带动了区域土地增值和产业升级,探索了一条在生态敏感区实现绿色发展的路径,提供了高品质的生活和旅游产品,创造了“灵山佛文化”和“拈花湾禅意生活”的现代文化品牌。

对武汉启示

武汉市作为“百湖之市”,水资源禀赋得天独厚。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探索武汉市水资源向资产转化的路径:

1.政府主导,政策先行:武汉市水务局代表政府持有资产,负责顶层设计,确保公共属性不被削弱。同时研究制定武汉市水资源价值化试点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明确水资源转化范围、路径、参与主体、收益分配、监管措施等。

2.摸清家底,搭设平台:对全市的水资源(湖泊、河流、水库、水利工程、滨水空间等)进行全面普查和资产评估。根据其生态功能、文化价值、区位特点、开发潜力等进行分类(如生态保护区、文旅融合区、城市休闲区、农业价值区等),为不同类别的资产设计不同的转化路径。

组建市级统一的投融资和运营平台如“武汉水资源发展集团”,负责整合分散的水资源、对接资本市场、发行绿色债券、探索水信托等。作为政府出资人代表,与社会资本成立合资公司。制定项目运营标准,进行品牌化管理。

3.试点突破,标准推广:

一是突出东湖片区“世界级城市绿心”的定位,发展赛艇、帆船等现代水上运动,高端会议会展、湖畔艺术节等,打造“国际范”的水经济。

二是重点发展长江-汉江“两江四岸”夜景亮化、灯光秀、高端游轮、滨江文创街区,展现大江大河的磅礴气象和现代都市魅力。

三是打造汉口历史风貌区滨水带,结合老汉口的租界文化、里分文化,打造精品化、沉浸式的文化休闲体验区,避免过度商业化。

在试点成功基础上,总结经验,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武汉市水经济项目开发运营规范等行业标准,在全市乃至全省推广。

4.坚守红线,智慧监管:建立水资源资产转化的“生态负面清单”和“文化保护红线”,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建立智慧水务监管平台,对转化项目的生态环境影响、用水效率、水质状况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确保可持续发展。


(武汉水务系统干部素质提升南京大学培训班供稿)


 已阅 0  打印   下载   关闭 
关联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