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中国政府网|湖北政府网|繁体|无障碍

2025-11-10 10:11  |  武汉市水务局

水务学思行 | 解码太湖范本,擘画武汉水生态新蓝图


开栏语

为深入贯彻二十届四中全会和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干部素质提升年”部署,市水务局组织46名青年骨干赴南京大学开展专项培训,为武汉水务发展寻策问道。

培训期间,学员们不仅在水安全、水生态等领域进行了系统学习,更走进实验基地、治理河岸与示范村,深入学习“控源截污、生态修复”的实践经验,并形成主题报告1份、水经济案例分析8项和研讨交流材料40余篇。

立足新起点,我们将充分借鉴南京“三水统筹”模式,结合武汉实际,重点围绕构建流域生态共同体、打造智慧水务、发展滨水产业三大路径,积极探索具有武汉特色的“治水兴城”高质量发展新路。

引言

武汉,素有“江城”之雅称,得水之利,占尽天时地利。作为“长江经济带”的核心城市、“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武汉的水环境治理成效不仅关乎城市形象,更直接关系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大局。当前,我国正处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关键时期,武汉如何破解“优水之忧”,实现从“水资源大市”向“水生态强市”的战略跃升,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时代课题。本文基于对太湖“强力治理 — 生态增值 — 发展高端绿色产业”转型逻辑的深入剖析,结合武汉实际,提出实施水系连通工程、创新治理体制机制、发展特色湖湾经济、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四大实践路径,旨在为武汉大型湖泊的治理与开发提供可资借鉴的“太湖范本”。

太湖基本情况

太湖作为长江三角洲的“母亲湖”,曾是流域内城市饮用水源、工农业命脉与文化摇篮。然而,在数十年高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太湖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大量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农业面源污染无序排入,导致湖体富营养化问题日益严峻。

探访长江三角洲上我国第三大淡水湖——太湖

2007年,太湖爆发蓝藻危机,造成无锡市供水中断,引发巨大经济损失,也为生态保护敲响警钟。彼时,太湖水质总体处于劣V类,总氮、总磷入湖量远超环境容量。这场危机催生了国家级治理规划,其核心在于实施系统性治理,取代零散的末端治理措施。

经验做法

铁腕治污,筑牢生态基底

创新制度,压实责任。全面深化“河长制”,破解“多头治水”难题,层层压实治理责任。

运用市场手段,倒逼减排。积极探索并推行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截至2023年,太湖流域(江苏境内)已形成数十亿元规模、成熟活跃的排污权交易市场,涵盖COD、氨氮、总磷等指标。

多措并举,修复生态。大规模建设环湖湿地群,如苏州太湖湖滨国家湿地公园(面积约6.73平方公里),2015年至今,每年可削减总磷3.08吨、总氮450吨。2007年以来累计完成生态清淤5500万立方米;建成超过88座固定式蓝藻打捞处理平台,2024年打捞处理蓝藻水172万吨,藻泥资源化利用率显著提高。

深耕湖湾,激活经济动能

推动文旅融合。拈花湾禅意小镇自2015年开业以来,已成为现象级文旅IP,年均接待游客超300万人次,高峰期单日入园人数逾5万,带动马山国际旅游岛开发,周边土地价值显著提升。

促进科创集聚。太湖湾科创带(无锡段)汇聚超200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引进数十个院士团队和国家级领军人才创业项目。2022年,该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超50%。

发展赛事经济。“苏州吴中太湖马拉松”已成为中国田协金牌赛事,每年吸引全球3万余名跑者参赛,直接带动餐饮、住宿、旅游等消费超5000万元。“环太湖国际帆船赛”亦成为知名品牌赛事。

发展总部与康养产业。东太湖苏州湾片区成功吸引了恒力、盛虹等世界500强企业总部入驻;太保家园·苏州国际颐养社区等高端康养项目预订态势火爆,有力验证了“生态 + 康养”模式的巨大潜力。

品牌助农,赋能产业增值

阳澄湖大闸蟹。依托流域水环境改善,“阳澄湖”品牌价值高达数百亿元,正宗产品年产值近40亿元,形成完整产业链。

宜兴百合。通过生态种植与地理标志认证,亩均收益从几千元提升至2~3万元,成为农民增收的“金疙瘩”。

多维升级,共建魅力太湖

打造“韧性太湖”。建设中的“太湖流域水治理智慧平台”整合超5000个监测站点,实现未来72小时蓝藻精准预测,预警准确率超85%。

构建“数字太湖”。围绕“数字+科技”、“数字+生态”、“数字+文旅”、“数字+智造”四大重点产业,打造“数字太湖”品牌。乐聚机器人、云鼠科技等数字经济细分领域的头部企业纷纷进驻,为“数字太湖”注入新动能。

实现“共享太湖”。江苏省正探索横向生态补偿机制2.0版,使补偿资金与水质改善、GEP等指标紧密挂钩。

主要成效

经过系统性治理与创新实践,太湖流域实现了从污染重灾区到生态文明样板的跨越式转变,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显著。

生态环境质量实现历史性转折

太湖流域水质根本好转,2024年太湖水质总体达到Ⅲ类,水生生物多样性指数为3.12,首次提高到“优秀”等级,鱼类生物量达到多年平均值2倍以上,浮游植物中易形成水华的微囊藻优势度持续下降,蓝藻发生面积和强度连续五年下降,饮用水安全得到全面保障。

绿色经济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

太湖流域成功培育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高端装备、现代纺织、休闲旅游4个千亿级产业集群,规上工业增加值突破1300亿元大关。文旅融合成效显著,2024年环太湖地区,特别是湖州市,接待游客量达到了1.2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超100亿元。“生态+科创”模式成效凸显,太湖湾科创带集聚高新技术企业超5000家,年研发投入占比达3.8%,成为长三角创新发展的重要引擎。

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

构建“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2024年宜兴排放总量指标交易额超过1000万元,长三角区域排污权交易平台正式启动,是全国首批跨省域排污权交易,太湖治理资金年度规模达20亿元,河湖长制责任落实率达100%。智慧太湖平台实现全流域数字化管理,重大污染事件预警准确率超95%,流域协同治理效能大幅提升。

人民生活品质获得实质性改善

环湖绿道网络总里程突破500公里,每万人拥有滨水公共空间面积达3.2公顷。沿湖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稳增长,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公众对太湖水环境治理满意度持续保持在90%以上,“太湖美”的生态愿景正成为现实。

对武汉的启示

构建以“引江济湖”为核心的水系连通系统

借鉴“引江济太”经验,在保障防洪安全前提下,探索恢复武汉部分湖泊与长江、汉江的天然水文联系。构建东沙湖、汤逊湖水系等生态水网,实施青山港引水口、东坝港连通渠等引流活水工程,打造动态、健康的江湖复合生态系统,保护水生生物多样性。

在南湖、汤逊湖等污染负荷较高湖泊的入湖口及重点湖湾区域,系统规划建设人工湿地净化系统。借鉴楠姆河治理经验,发挥“海绵”积存、渗透、净化功能,构建面源污染天然屏障。

创新湖泊治理的体制机制与市场手段

深化河湖长制。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将水质改善、生态修复等关键指标与干部考核紧密关联。

探索排污权交易。在重点湖泊流域开展化学需氧量(COD)、氨氮、总磷等指标的交易试点,运用市场手段激励企业减排。

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在市内跨行政区湖泊(如东湖流域)建立基于水质目标的横向补偿机制,实现责任与利益的公平分配。

发展“一湖一品”的湖湾经济模式

打造特色文旅IP。借鉴拈花湾经验,东湖突出楚文化和樱花特色,打造高端文旅品牌;木兰湖强化生态康养主题,形成差异化发展格局。

培育品牌赛事。借鉴苏州吴中区赛事经济做法,将武汉马拉松等赛事线路向湖泊延伸,发展环湖跑、水上运动等项目,建设全国知名运动休闲目的地。

布局绿色产业。借鉴太湖湾科创带经验,东湖高新区吸引洁净医药、电子元器件等环境敏感型产业;鼓励青山区工业遗址转型,打造“钢铁之旅”等特色线路,实现工业与生态融合发展。

推动绿色农业品牌化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打造武汉本土生态农产品品牌。借鉴阳澄湖大闸蟹品牌建设经验,对洪山菜薹、蔡甸莲藕等农产品强化生态属性,建立认证体系,提升产品附加值。

探索生态资源权益交易。借鉴太湖流域碳汇权益、水权交易等实践,支持黄陂区探索林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有条件地区可设立“两山银行”,对生态资源进行摸底、确权、评估与运营。


(武汉水务系统干部素质提升南京大学培训班供稿)


 已阅 0  打印   下载   关闭 
关联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