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水经济 | 武汉实践:汉阳初雨调蓄池诠释绿色水经济“双赢”样本
编者按
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战略远见,到国家“江河战略”的全面实施,水已不仅是基础的自然要素,更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资源。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因地制宜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渠道。武汉作为“百湖之市”,近年来紧扣“盘活水资产、用好水资源、激活水经济”的主线,扎实推进水资源水工程资产化改革,积极探索让“沉睡”的水资源“流动”起来的创新路径。本专栏将聚焦武汉本土案例,展现各区、各项目在水资源利用与水经济价值转化方面的实践成果。同时开设“他山之石”系列,借鉴全国各地先进经验,为武汉水经济发展拓展思路、汇聚智慧。
9月30日,武汉市首个集“地下初雨调控净化、地上停车游乐惠民”于一体的创新工程——芳草路初雨调蓄池建成并投入使用。与其同步启用的,还有毗邻武汉动物园的马沧湖路调蓄池。两处设施以“藏地而生、向绿而行”的创新建设理念,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路径,成为汉阳区推动绿色水经济价值转化的鲜活样本。
筑牢“地下防线”
实现生态与经济共赢

初期雨水携带大量地表污染物直排入湖,是导致湖泊污染的重要来源。芳草路初雨调蓄池宛如一座“地下净水器”,以2.5万立方米的调蓄容量,精准“拦截”来自芳草路、汤家咀排口的初雨污染,守护2.2平方公里汇水区域。马沧湖路调蓄池则以1.4万立方米的容量协同作战,进一步增强墨水湖流域初期雨水治理能力。这两处设施不仅从源头削减入湖污染,还在暴雨时缓解城市内涝,实现从“单纯治污”向“水环境+水安全”综合效益的转变,拓展了绿色水经济的生态价值。
激活“地上空间”
推动空间与价值共生

地下是守护生态的“硬核”工程,地上则是充满烟火气的“民生乐园”。芳草路初雨调蓄池的地面区域,与墨水湖公园绿道无缝衔接,宛如一幅融合自然与生活的“绿色”画卷。今年“十一”假期,这里规划的110个停车位免费向市民开放,让驾车出行的游客告别“停车焦虑”;层次丰富的绿化景观环绕四周,花香与湖风交织,成为市民散步休憩的好去处;专门打造的儿童活动区里,跷跷板、秋千、沙地等设施一应俱全,孩子们的欢声笑语此起彼伏,让这里成为周边居民亲子互动的“宝藏之地”。

毗邻武汉动物园的马沧湖路调蓄池地面空间,更是精准对接武汉动物园的客流需求。120个停车位的设置,让市民停车后步行5分钟即可抵达动物园大门,轻松化解了景区周边停车“一位难求”的交通痛点。未来,两处调蓄池的管理用房还将通过市场化招商,引入新业态,进一步激活这片空间的服务潜能,让水务资产释放出源源不断的综合效益。
贡献“汉阳方案”
构建发展与惠民同步
从单一治污的“工程思维”,到生态与民生兼顾的“系统思维”,汉阳初雨调蓄池的探索,重新定义了水利设施的价值。它不仅是拦截污染的“净水器”,更是连接人水关系的“惠民桥”——通过盘活地下空间治污、优化地上资源惠民,让“绿色水经济”从一个宏大的理念,转化成为居民可感、可及、可享的现实红利。这一创新实践,不仅为墨水湖水质改善提供了有力支撑,也让周边市民在“推窗见绿、出门入园”中,切实感受到生态改善与生活便利的双重提升,为全市水利“三资”盘活与绿色水经济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汉阳方案”。
(汉阳区水务和湖泊局、局计财处、市水科院供稿)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097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