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中国政府网|湖北政府网|繁体|无障碍

2025-11-13 09:11  |  武汉市水务局

水务学思行 | 依托水资源打造“水文化水经济融合发展典范”


开栏语

为深入贯彻二十届四中全会和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干部素质提升年”部署,市水务局组织46名青年骨干赴南京大学开展专项培训,为武汉水务发展寻策问道。

培训期间,学员们不仅在水安全、水生态等领域进行了系统学习,更走进实验基地、治理河岸与示范村,深入学习“控源截污、生态修复”的实践经验,并形成主题报告1份、水经济案例分析8项和研讨交流材料40余篇。

立足新起点,我们将充分借鉴南京“三水统筹”模式,结合武汉实际,重点围绕构建流域生态共同体、打造智慧水务、发展滨水产业三大路径,积极探索具有武汉特色的“治水营城”高质量发展新路。

基本情况

作为长江下游左岸一级支流,滁河从安徽肥东逶迤而行,自滁州于陈浅进入南京,经浦口,过江北新区,越六合,从大河口奔腾入江,干流全长269公里,其中南京段116公里。近年来,南京市陆续实施滁河防洪治理工程、环境综合整治工程、风光带工程等,滁河南京段生态功能逐步恢复,成为集防洪、休闲、运动、景观于一体的百里风光带。碧水奔流、两岸风光旖旎,滁河正从“安全”“生态”“美丽”向“幸福”汇流。

滁河南京段鸟瞰图

经验做法

(一)高起点规划一体发展。编制《南京滁河(浦口段)水利风景区规划(2020-2035)》,整合开发沿滁资源,将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水文化融为一体,进一步促进南京滁河(浦口段)水利风景区旅游业发展,打造人水和谐的幸福河湖示范样板。

(二)高水平布局综合开发。统筹打造“1234”整体布局。“1”即一个目标,努力打造“集水利科普、观光游憩、休闲度假、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水文化景区和休闲度假基地。“2”即突出两大主题,突出水文化、水生态、水科普主题和乡土特色主题,充分体现浦口段水利特点和乡村特色。“3”即三个发展阶段,通过近期重点突破、中期全面提升、远期优化完善三个发展阶段,逐步完善滁河水利风景区的基础设施。“4”即四大功能区,整合沿滁资源特色,划分为特色水产体验区、生态水乡旅游区、水利文化科普区、创新农水示范区四个功能区开展建设。

(三)高标准建设水利工程。系统实施滁河防洪治理工程、滁河防洪治理完善工程等项目,滁河右岸防洪标准达到20年一遇,堤防工程级别为4级,实现堤顶双车道全线贯通。深耕做优沿滁小流域水土保持示范建设,2022年入选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名单。通过生态农业、森林保育、智慧农污、面源污染防治等措施,建设水美乡村与幸福河湖。

(四)高品质打造水利景观。充分利用沿滁河滨水湿地的自然条件和场地特点,将滁河湾沿岸公共绿地打造成由三线、四区、多景点构成,并呈带状布局的具有滨河湿地特征的城市特色景观园。与之对应的左岸绿地空间,坚持还原生态底色,采用“林地+草地+湿地”组合布局,健康步道蜿蜒其中,辅以多种海棠交错点缀,形成既有人文情怀又有现代活力、引人入胜的滨水景观。

(五)高质量振兴美丽乡村。以滁河风光带为主轴,串联起“河岸花海”、“知青故里”等景点,打造“老山下·滁河边”乡村旅游核心品牌。沿滁永宁街道先后获得中国最美村镇、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乡)、江苏省乡村振兴先进集体。

主要成效

南京市自开展滁河风光带建设以来,一直充分利用区位优势与生态禀赋,对沿滁水利设施、水利遗址、田园风光等进行量身设计,将其打造为集文化、科普、景观于一体的水利旅游文化打卡点,实现年均旅游接待人数超百万人次,经济效益超亿元。

将废弃仓库改建成滁河水利展示馆,采用“画中游”形式,通过文字、照片、微缩模型场景等向人们展示滁河治理水文化;建设滁河水利公园,通过微缩“滁河”设计以及网红草的栽植,对现状水系进行梳理,呈现集生态性和游人亲水性的休闲体验景观。

打造水利遗址公园,将余家湾船闸“修旧如旧”,把原船闸管理房改造成船闸展示馆,展示遗址所在地的船闸文化、粮库文化,成为浦口区独特的“最美文旅景观”。

以滁河风光带为主轴,串联起“河岸花海”“知青故里”“姚徐老街”“万亩油菜花”“十里民居”“西埂莲乡”等景点,将田园风光、现代农业和水文化要素完美融合,共绘出一幅优美水利风景“画卷”。

对武汉的启示

通过学习南京滁河综合治理及滁河风光带水经济水文化相关经验,对同样拥有丰富河湖资源的武汉水资源价值转化具有良好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一)探索价值转化路径。探索武汉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创造转化条件,探索资源转化利用新途径,推动低成本高效转化,打通产业融合增值、收益转化反哺支持水利发展路径。建立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机制,推动完善供水、污水绿色价格机制,保障供水、污水行业良性运行。深入研究探索“节水贷”“水权贷”“碳汇”等绿色金融产品,积极拓宽水务有效投资。

(二)盘活水利“三资”要素。摸清水利“三资”底数,开展“三资”确认,落实“三资”确权。鼓励依法依规有序将水利资源通过水权交易、水生态产品交易、水域经营权出让、林木所有权流转、文旅经营权出让等方式进行资产化。对武汉市具有开发价值的水利风景区、水库、湖泊、江滩、灌区、农村供水工程、水土保持小流域等重点盘活项目,鼓励探索通过证券化融资方式,激发资产潜在价值。

(三)融合“河湖+”产业发展。充分挖掘潜力,助推水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绿色发展优势,充分利用武汉“百湖之市”的湖泊资源优势,融合水文化、水资源,展现滨水历史文化名城风貌,形成“河湖+”融合的产业发展新格局。优化“两江四岸”江滩运营管理机制,推进青山江滩“管委会+公司”运营管理模式创新。指导新洲、东湖高新区探索水库生态价值转换,新洲区、江夏区推进水土保持生态价值转换。

(四)加强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荆楚水文化,以国家级、省级水利风景区、滨湖主题功能区等为载体,开展水文化提升工程;开发利用好水利工程、水情教育基地、水文化展馆,组织开展水主题实践活动;加快推进百里长江生态廊道建设,助力打造世界级城市江滩公园。以武汉两江四岸丰富的水文化设施和水文化保护地为切入口,开展水文化宣传,促进水文化传承发展。


(武汉市水务系统干部素质提升南京大学培训班供稿)


 已阅 0  打印   下载   关闭 
关联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