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水经济 | 武汉实践:东西湖公园群“点绿成金”
编者按
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战略远见,到国家“江河战略”的全面实施,水已不仅是基础的自然要素,更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资源。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因地制宜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渠道。武汉作为“百湖之市”,近年来紧扣“盘活水资产、用好水资源、激活水经济”的主线,扎实推进水资源水工程资产化改革,积极探索让“沉睡”的水资源“流动”起来的创新路径。本专栏将聚焦武汉本土案例,展现各区、各项目在水资源利用与水经济价值转化方面的实践成果。同时开设“他山之石”系列,借鉴全国各地先进经验,为武汉水经济发展拓展思路、汇聚智慧。
从汉口一路向西,沿金山大道穿行,一幅“湖中有城、城中有绿”的生态画卷徐徐展开——这里正是武汉东西湖区。昔日的“水袋子”,如今已成为“中国网谷”与“生态典范”,东西湖区以生态为底、碧水为墨,走出一条从“生态佳”到“生态+”的绿色发展之路。

生态焕新:金银湖湿地公园的“华丽转身”
作为东西湖区最大的城中湖,金银湖曾因围垦造田、人口集聚而生态功能衰退。2001年,东西湖区启动生态修复工程,秉持“最小干预”原则,建成1155亩湿地公园,湿地面积占比高达91%。通过退养还湖、截污净水等系统治理,昔日的“鱼塘农田”蝶变为拥有188种植物、10余种鸟类的生态乐园,2007年荣获“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称号。

如今,金银湖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年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这里不仅是城市的“绿肺”,更成为推动区域消费的“绿色引擎”。春夏之际,游客纷至沓来,骑行、露营、研学、打卡,周边民宿、文创小店随之兴起,水资源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文旅资产。

废址重生:梧桐雨公园的“蜕变之路”
府河南岸将军路段,曾是一座年消纳2100万立方米建筑垃圾的废弃场,土壤盐碱化严重。东西湖区创新采用“水、岸、城、村”全要素治理模式,就地取材利用建筑垃圾筑基,移栽3150株法桐构建8公顷林带,打造出“百年梧桐金满地,十里画廊赏繁花”的生态景观。
公园内21公里绿道、4公里极限泵道、4公里马道与7.7万棵树木、8.1公顷花卉相映成趣,形成可容纳10万人的休闲空间。雨水收集系统实现75%年降雨量渗透利用,中水回用每年节约生活用水30余万立方米。如今,梧桐雨公园已成为集运动、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网红地标”,累计吸引游客超300万人次,带动就业2000余人,昔日的“生态痛点”如今成为武汉市民的“网红打卡点”,生动诠释了“资源—资产—资本”的生态转化路径。

业态融合:半岛庄园的“升级实践”
在金银湖畔的半岛庄园,是水资源与高端生态体验融合的典范。依托金银湖稀缺的滨水景观,东西湖区引入“微度假”理念,打造集野外露营、半岛民宿、儿童乐园、研学基地于一体的综合性文旅项目——半岛庄园。庄园充分利用金银湖的水资源优势,建设亲水平台、水上运动区,形成“吃住行游购娱”一站式服务体系。
游客可在亲水平台垂钓、沿湖栈道观鸟、参与共享养殖体验“田园到餐桌”的闭环。自2023年9月开园以来,半岛庄园已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单日客流峰值达1.2万人。通过与金银湖湿地公园联动推出“湿地+庄园”游览线路,进一步放大水资源的文旅价值,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东西湖区以金银湖、梧桐雨、半岛庄园等为样本,成功探索出“水环境+产业”的复合发展模式,将水生态优势转化为绿色经济动能。从郊野湖泽到水生态经济圈,东西湖以水为笔,绘就一幅产城融合、人水和谐的新画卷,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这片土地上熠熠生辉。
(东西湖区水务和湖泊局、局计财处、市水科院供稿)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097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