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务学思行 | 激活武汉“水经济”的路径探索与扬州实践启示
开栏语
为深入贯彻二十届四中全会和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干部素质提升年”部署,市水务局组织46名青年骨干赴南京大学开展专项培训,为武汉水务发展寻策问道。
培训期间,学员们不仅在水安全、水生态等领域进行了系统学习,更走进实验基地、治理河岸与示范村,深入学习“控源截污、生态修复”的实践经验,并形成主题报告1份、水经济案例分析8项和研讨交流材料40余篇。
立足新起点,我们将充分借鉴南京“三水统筹”模式,结合武汉实际,重点围绕构建流域生态共同体、打造智慧水务、发展滨水产业三大路径,积极探索具有武汉特色的“治水营城”高质量发展新路。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城市发展的血脉。在生态文明建设与高质量发展并重的今天,如何依托水资源优势推动城市转型升级,成为许多滨水城市的重要命题。武汉作为“百湖之市”,水资源丰富,具备发展水经济的天然优势;而扬州生态科技新城通过“以水兴城”的实践,实现了从“生态治理”到“价值转化”的跨越,为武汉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
一、武汉水资源现状:禀赋优越与挑战并存
武汉,被誉为“江城”与“百湖之市”,其水资源禀赋在全国城市中堪称得天独厚。
(一)水资源总量丰沛、水系发达
武汉市江河纵横,湖库密布,长江、汉江在此交汇,构成了庞大的水系骨架。市内分布着166个湖泊、165条河流,水域面积占全市国土面积的四分之一以上,形成了独特的江城风貌。丰沛的水量,为武汉提供了充足的生产、生活、生态用水保障,也为发展航运、水产、旅游等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水环境治理持续向好
《2024年武汉市水土保持公报》显示,近年来,通过实施控源截污、水系连通、生态补水、岸线整治等一系列措施,武汉市的水环境质量总体呈现稳中向好趋势。部分重点湖泊水质有所提升,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滨水空间景观持续改善,为市民提供了更多亲水、乐水的休闲场所。
(三)水经济发展面临的现实挑战
拥水不等于善用水,武汉在水经济的深度开发上,仍面临若干严峻挑战:一是功能单一,价值转化不足。众多湖泊水域的功能仍停留在景观休闲和基础防洪层面,其潜在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未被充分挖掘。滨水空间开发利用模式相对传统,亲水性强、互动性高的文旅、体育项目较为缺乏,“水”与“城”、“水”与“人”、“水”与“产”的联动效应不强。二是品牌不显,业态协同欠缺。尽管拥有“国际渡江节”等传统水上活动,但总体上缺乏具有全国乃至国际影响力的持续性品牌赛事和旗舰型项目。水上运动、滨水旅游等业态未形成集训练、竞赛、体验、消费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品牌集聚效应和经济效益未能最大化。三是治理系统性有待加强。局部地区仍面临水环境波动、湖泊水体流动性不足、岸线生态功能退化等问题。水生态治理与后续的产业导入、城市功能提升之间的衔接不够紧密,未能形成“治水—用水—活水”的良性循环。
二、扬州实践:生态价值转化的创新路径
扬州生态科技新城位于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输水通道和城市饮用水源地,曾因历史上粗放的造船采砂产业而面临生态环境破坏与发展困境。通过系统治理,新城实现了从“生态痛点”到“价值增长点”的转型。
(一)背景困局
新城地处江淮生态大走廊的核心区域,水系发达,但过去的临水产业带来了“三废”排放高、产能落后、岸线生态受损等问题。这不仅制约了区域发展,更对“一江清水北送”的国家战略构成威胁。新城面临着“既要守护绿水青山,又要创造金山银山”的时代考题。
(二)核心路径
扬州生态科技新城的成功,关键在于践行了一条生态价值转化的创新路径。
一是铁腕治水,筑牢生态根基。新城坚持“治水为先”,以系统思维推进全域水生态治理。源头控污,全面关停39家临水船厂、砂石厂,累计建成雨污分流管网40公里、农村小型污水处理设施92座。生态修复,系统治理200多条河道、48公里岸线,恢复1000多亩滨水空间。

太平河治理前——岸坡坍塌

太平河治理后——清水走廊
二是产业赋能,打造价值高地。在生态基底夯实后,果断引入高端产业要素。制定目标,明确提出打造“亚洲最美赛艇基地”,引入社会资本深潜公司,成立扬州深潜大运河中心。高标准建设,配建长8公里、占地2.2万平方米的国际标准赛艇赛道,硬件设施接轨洲际赛事,成为亚洲民间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水上运动综合体之一。融合发展,采用“体育+”模式,与高校、名企合作,实现体教、体企、体旅融合,年吸引体验人次近5万,带动关联消费链延伸。

扬州深潜大运河中心
三是集群发展,激活全域经济。以赛艇基地为核心,新城全力构建多层次、全维度的赛事经济与产业生态。赛事矩阵,从省级赛事到国家级“绿水青山”系列赛,再到世界名校赛艇邀请赛等国际顶级IP,形成了梯次衔接、影响力递增的赛事体系。产业联动,赛事引流有效拉动了周边民宿、餐饮、文创等业态的集聚与发展,扬州深潜大运河中心年开展活动超300场,服务超2万人次,自运营以来累计营收已超3000万元,成为区域经济重要的新增长点。
(三)经验精髓
扬州模式的本质,是完成了“生态投入”到“价值产出”的发展闭环,它通过生态价值的显性化(将好水质、好环境转化为可经营的优势资源)、产业开发的市场化(引入专业社会资本运营)、价值实现的多元化(赛事、培训、旅游、文创等多点开花),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三、武汉水经济发展战略建议
武汉应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和城市特质,汲取扬州智慧,走出独具特色的“以水兴城”之路。
(一)战略重构,推动从“水域管理”到“水经济运营”转变
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强度投入、高效能治理,将水资源作为重要资本进行统筹规划,制定《武汉长江生态廊道建设规划》,重点培育滨水旅游、生态康养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二)生态筑基,系统治理拓展价值承载空间
借鉴扬州“治水先行”经验,继续深化水环境系统治理。精准施策,实施“一湖一策”的深度治理与生态修复,进一步提升水质,恢复水生态系统。空间重塑,全面推进环湖、沿河绿道贯通工程,打破岸线“隔离墙”,在关键节点,规划打造水上运动公园等载体,为后续产业导入打造优质物理空间。
(三)品牌引领,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武汉IP
赛事驱动,在巩固“国际渡江节”品牌的基础上,重点引进和培育赛艇、帆船、皮划艇、龙舟等项目的国际国内高水平赛事。在东湖、沙湖等水体规划建设国际标准的水上运动中心,打造国家级赛艇、帆船训练基地。文化赋能,深入挖掘大江大湖文化、荆楚水文化,将黄鹤楼、知音号等文化地标与水上游线、水上实景演艺相结合,打造“船游武汉”系列文旅精品,讲好武汉的“水故事”。
(四)产业融合,构建水旅体融合的产业体系
推动水与经济社会的全方位深度融合。“水+体育”,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建设各类水上俱乐部,开展大众化的帆船、桨板、皮划艇体验与培训,培育消费市场。“水+旅游”,在府河、汤逊湖等地开发集观光、休闲、科普于一体的水上黄金旅游线路,发展滨水度假、湖岛民宿、渔家乐等特色业态。“水+科技”,依托在汉高校和科研院所,设立水上运动装备研发、水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推动水经济相关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康养”,利用后官湖等优质湖库资源,发展滨水康养、生态疗愈等新业态。
(五)机制创新,激发全社会参与活力
推进“管委会+公司”体制机制改革,激发企业活力,大力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借鉴扬州引入深潜公司模式,吸引有实力、有经验的专业机构参与武汉水经济项目的投资、建设和运营。培育市场主体,支持成立各类水上运动协会和俱乐部,鼓励社区、企业组建赛艇队、帆船队,举办市民水上运动会,营造全民亲水、爱水、乐水的社会氛围,让水经济成果惠及于民。
(武汉市水务系统干部素质提升南京大学培训班供稿)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097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