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中国政府网|湖北政府网|繁体|无障碍

2025-11-19 08:11  |  武汉市水务局

绿色水经济 | 武汉实践:“四水联动”激活千亿水经济新引擎


编者按

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战略远见,到国家“江河战略”的全面实施,水已不仅是基础的自然要素,更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资源。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因地制宜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渠道。武汉作为“百湖之市”,近年来紧扣“盘活水资产、用好水资源、激活水经济”的主线,扎实推进水资源水工程资产化改革,积极探索让“沉睡”的水资源“流动”起来的创新路径。本专栏将聚焦武汉本土案例,展现各区、各项目在水资源利用与水经济价值转化方面的实践成果。同时开设“他山之石”系列,借鉴全国各地先进经验,为武汉水经济发展拓展思路、汇聚智慧。

周末的韩家湾民宿里,游客围坐学做光明茶礼;青洲鳜鱼基地旁,养殖户清点鱼苗收益——这些场景背后,是江夏山坡湖“以水为核”的发展逻辑。在水务部门统筹下,在属地街道推动下,这片规划面积6.05平方公里的湖汊,通过护水、用水、兴水实现华丽转身:曾以防洪灌溉为主的它,如今已成为江夏“南部水经济走廊”核心支点、农商文旅融合的水经济增长极,以“四水联动”模式构建“一环四区”空间结构,成为武汉“四水共治”向“四水兴城”转型的鲜活注脚,更达成2000亩茶园年产值2000万元、96户闲置民房焕新、村集体年均创收超70万元的亮眼成效。本文聚焦水务部门“治水兴产”实践,看“一湖清水”如何滋养幸福生活。

山坡湖水利风景区功能分区图

水科技筑基:从“生态薄弱地”到“产业硬支撑”

山坡湖曾因水土流失制约产业发展,如今在区水务和湖泊局牵头下,建成高腊梅港省级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布设径流小区、全自动气象站等设施,为梁子湖产业集聚区提供“水生态背书”。依托水利科技成效,山坡街道引入薯旺农业、湖北青鳜等龙头企业,推动固定资产投资翻倍增长。

高腊梅港水土保持示范园科植物措施和工程措施

水休闲聚客:从“闲置村落”到“城市微度假目的地”

过去,韩家湾、熊家湾民房闲置,环湖区域缺乏休闲业态,鲜少有人问津。如今,依托区水务和湖泊局守护的优质水环境,山坡湖已成为武汉及周边市民争相打卡的“微度假胜地”,企业争相入驻的“田园第二空间”,更扛起了江夏南部全域旅游核心集聚区的大旗。

环湖而生的咖啡厅、露营地、特色民宿星罗棋布:韩家湾与熊家湾累计盘活闲置农房96户,业态覆盖茶文化体验、共享院落、商务庭院、龙窑传承人工作室、球类运动中心、共享菜地等,山坡街道更招引10余家下乡企业入驻。其中熊家湾直接带动200户村民就业,两地共实现村民人均最高年增收2.4万元,闲置农房每栋每年可获几千元的稳定租金,村集体年均创收超70万元。韩家湾民宿里,游客围坐学做茶礼、细品春茶;商务庭院里,企业正在前后忙碌,休闲办公;熊家湾的共享空间里,创客忙碌、游客休憩;桂雨荷生态农庄中,采摘果蔬的欢笑声四处传开,闲置资源彻底变身消费热地、办公圣地。

民宿主理人王姐笑着说:“现在不用愁客源,回头客带新客,旺季得提前半个月订房!”入驻的非遗手作创客小林感慨:“这里山清水秀,来的游客都爱带点手作,去年营收比在市区翻了两倍。”山坡街道相关负责人补充道:“景区人气的持续攀升,让闲置资源变成了消费载体,民宿、创客项目火爆的同时,周边餐饮、零售营收、街道税收也同步显著增长,真正实现了流量向‘留量’‘销量’的有效转化。”

韩家湾民宿

水生活富民:从“散户种养”到“品牌产业集群”

曾经,山坡街的茶叶、水产多为散户经营,销路窄、附加值低。如今,优质水环境孕育出茶叶、水产、粮食作物等特色产业,成了乡村振兴的“致富引擎”,这背后离不开区水务和湖泊局对水源地的严格保护与治理。

江夏光明茶核心基地坐落于山坡湖风景区内,好水滋养出“鲜爽留香”的独特品质,2018年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2024年制作技艺入选非遗。茶园面积达2000亩,年产成品茶2万斤,总产值2000万元,带动村民人均增收2000元。在光明茶加工车间,茶农李大姐正将刚烘干的茶叶装箱,话语里满是感激:“咱这茶园靠着山坡湖的好水滋养,茶叶品质一年比一年高。以前只能等小贩压价收,现在游客为这‘水养好茶’专程来买,这日子就跟这茶汤似的,越来越有滋味!”

江夏光明茶

青洲鳜鱼育种基地依托山坡湖优质水源,湖北青鳜今年不仅孵化培育鳜鱼苗4000余万尾,带动江夏周边117户养殖户发展鳜鱼养殖,计划明年扩大规模,目标年产值达4000万元,带动养殖户超500户。养殖户老张算起今年的养鱼收益,笑得合不拢嘴:“水质好,鱼长得壮,销路也旺,去年光养鱼就赚了不少!”

此外,湖北鑫佳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种植面积达3300亩,涵盖水稻、油菜、花生、玉米等作物,总产值581.6万元,既保障粮食安全,又为周边村民提供稳定就业与增收渠道。“保护好水源地→产出优质农产品→景区溢价销售”的良性循环,让“好水”真正变成了“好钱景”。

水文化铸魂:从“单纯风景”到“有温度的品牌IP”

过去,山坡湖的“水”仅停留在生态层面,文化价值未被挖掘。如今,在区水务和湖泊局、山坡街道等部门的统筹推动下,水文化与研学、非遗深度融合,让景区更有内涵与粘性,更成为武汉水文化传承与研学经济融合的示范载体。

高腊梅港示范园作为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累计接待超百余批次研学团队,研学讲解、课程开发等已形成完整经济链条。“老师,您看这坡面上的生态设施,真能在模拟降雨里挡住水土流失吗?”一群学生挤在坡度实验区旁,目光紧紧追着讲解员手中的喷水壶——当细密的“雨”落在铺着红棕色土壤的实验箱上,有草方格和植被带的区域水流清澈,无设施的区域泥水浑浊,学生们忍不住凑得更近,眼神里满是对水保科技的探究热忱。每年接待的研学团队络绎不绝,讲解、体验、课程开发等逐渐形成完整经济链条。

高腊梅港水土保持示范园研学

韩家湾民宿的茶事雅集上,茶艺师一边冲泡光明茶,一边讲述“水育茶”的故事;光明茶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铁锅炒茶技艺,噼啪声响中茶香四溢,游客们凑近围观,不时发出赞叹。通过这些多元载体,山坡湖成功塑造“有科技、有内涵、有责任、有文化”的品牌形象,游客认同感持续提升,口碑传播不断发酵。

光明茶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铁锅炒茶技艺

结语

从昔日“灌溉湖汊”到如今“水经济引擎”,山坡湖的转型之路,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江夏的生动实践,更是武汉从“四水共治”迈向“四水兴城”的鲜活注脚。作为江夏乡村振兴的“水+”样板、武汉农商文旅融合的先行示范,这一池碧水不仅滋养了江夏南部的产业与民生,更勾勒出“人水和谐、城水共荣”的发展蓝图。在武汉打造国家中心城市的进程中,山坡湖正以独特的“水经济”模式,撑起武汉“一半山水一半城”的生态发展格局,为江城水经济的多元发展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实践范式。


(江夏区水务和湖泊局、局计财处、市水科院供稿)


 已阅 0  打印   下载   关闭 
关联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