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中国政府网|湖北政府网|繁体|无障碍

2025-11-20 09:11  |  武汉市水务局

绿色水经济 | 他山之石:浙江海塘"三重蜕变"解锁水岸多元价值


编者按

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战略远见,到国家“江河战略”的全面实施,水已不仅是基础的自然要素,更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资源。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因地制宜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渠道。武汉作为“百湖之市”,近年来紧扣“盘活水资产、用好水资源、激活水经济”的主线,扎实推进水资源水工程资产化改革,积极探索让“沉睡”的水资源“流动”起来的创新路径。本专栏将聚焦武汉本土案例,展现各区、各项目在水资源利用与水经济价值转化方面的实践成果。同时开设“他山之石”系列,借鉴全国各地先进经验,为武汉水经济发展拓展思路、汇聚智慧。

武汉两江四岸,已实现八十余公里滨水廊道的“物理贯通”。但真正的挑战在于“化学融合”:如何激活水岸价值,使其成为滋养城市产业、浸润文化发展的活力源泉?纵观浙江,钱塘江海塘通过“N种身份”的成功实践,实现了从刚性防线到多元活力水岸的范式升级。本文立足武汉水经济探索实践,致力于搭建一座“他山之石”的桥梁:通过解码浙江案例,辩证剖析武汉江滩优势与短板,最终系统提炼出适配武汉的“水经济+”融合策略。

浙江答案:海塘的“三重角色”蜕变

浙江海塘的成功,核心是跳出“水利工程”的单一认知,以“融合思维”赋予其多元价值,实现从“公益项目”到“经济增长极”的跨越。

1、空间魔术师:向立体要空间,向融合要效益

在杭州城市核心区的寸土寸金之地,海塘工程摒弃平面布局,采用“地下隧道+地面公园+空中廊道”的立体开发模式。不仅“省”出约10个足球场的宝贵空间,更将其转化为集亲子游乐、运动健身、商业休闲于一体的滨水经济带。这种融合模式让传统公益性水利工程,成功吸引社会资本30亿元投入,实现了从“消耗财政”到“创造收益”的华丽转身。

2、机制破壁者:以“组合拳”破壁垒,让项目快速落地

面对跨水利、市政、文旅等多领域的复杂审批难题,浙江创新推出“权限让渡+多审合一”机制。由省市两级多部门联合审查,统一批复,搭配专题研究与专家评审的技术支撑,最终让审批流程减少60%以上,审批时长压缩超150天。海宁更打破省、市、镇三级管理壁垒,形成“共筹、共建、共管、共享”模式,为工程高效推进扫清障碍。

3、文化翻译官:让“潮文化”具象化,从“背景板”到“消费核心”

浙江海塘没有止步于浮雕和解说牌,而是用建筑语言让文化可感可消费。围绕钱塘江涌潮,打造“潮头”“浪花”“交叉潮”等标志性节点,将潮起、浪涌的形态融入设计,同时植入餐饮、展览、研学等业态。让文化不再是无声的点缀,而是吸引游客停留消费的核心卖点,实现了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向赋能。

武汉江滩现状:优势显著,“水经济”潜力待释放

今年九月,武昌湾防洪及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江汉碧道项目相继建设完成,标志着武汉三环线内两江岸线最后两处“断点”被打通。如今,80余公里连续观江通道串联起城市脉络,杨泗港都市T台将废弃码头变身“水岸秀场”,南岸嘴以生态留白构建宜居公园,江汉碧道融入龙王庙、江汉关等历史元素……武汉江滩已成为市民休闲的“城市最美客厅”,生态价值与公共服务价值充分彰显。

但对比浙江海塘的“经济赋能”成效,武汉江滩的“水经济”属性尚未完全激活。现有商业业态多为零散的便利店、临时市集,缺乏复合型消费载体;文化表达仍以静态展示为主,IP变现能力不足;运营模式上过度依赖政府投入,社会资本参与度低。整体而言,武汉江滩更像一个成熟的“公共空间”,而非引领城市发展的“经济增长极”,海量客流尚未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而这,正是武汉借鉴浙江经验、推动“水经济+”破局的核心切入点。

武汉“水经济+”可借鉴的三大核心做法

浙江海塘的成功,本质是解决了“空间利用、机制效率、文化变现”三大核心问题。针对武汉江滩的现有瓶颈,不妨以“拿来主义+本地适配”的思路,推动“水经济+”高质量发展:

策略一:从“单一公园”到“立体消费场”,做足“分段赋能”文章

借鉴浙江“一段一特色”经验,武汉需依据各段江滩的地理禀赋与功能定位,进行主题化产业布局。都市核心段聚焦高端消费、历史风貌段深挖文化体验、生态休闲段主打自然康养,将全线打造成功能互补、各具亮点的消费目的地群,避免“千岸一面”。

策略二:从“政府管理”到“市场经营”,激活“机制+资本”双引擎

推动水城深度相融,需完成从“管”到“营”的思维升级。武汉可由市政府统筹江滩业态布局,借鉴“管委会+企业”运营模式,整合发改、水务、文旅等多部门资源,复制“多审合一”高效审批模式。同时将商业运营、活动招商等经营权打包,吸引社会投资,实现“政府建管”向“市场经营”转型,再搭建统一智慧运营平台,集成全要素数据,实现精准运维。

策略三:从“文化叙事”到“价值变现”,推动IP“流量”变“销量”

让文化超越静态展示,成为可沉浸、可消费的深度体验。武汉可围绕长江文化、码头记忆、知音故事,在核心节点植入美食、文创、展演等消费场景,打造文化引力场。常态化举办四季品牌活动,从“风筝节”到“渡江节”,从“菊花展”到“跨年烟花秀”持续聚气,再开发系列文创衍生品,让江城特色文化可带走、可消费,打造流动的城市文化客厅。

浙江的经验表明,一流的水岸治理,不仅是技术与工程的胜利,更是空间、机制与文化协同创新的成果。对于武汉而言,将两江四岸从“最美客厅”升级为“最强经济增长极”,需要的正是这般“水经济+”的系统性思维与破圈勇气。

(注:此解读仅为个人观点)

原文出处:浙江水利公众号2025年11月7日《海塘如何玩转“N种身份”》(←点击链接查看全文)


(局计财处、市水科院供稿)


 已阅 0  打印   下载   关闭 
关联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