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中国政府网|湖北政府网|繁体|无障碍

2025-11-21 10:11  |  武汉市水务局

绿色水经济 | 武汉实践:三库润知音,碧水兴蔡甸


编者按

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战略远见,到国家“江河战略”的全面实施,水已不仅是基础的自然要素,更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资源。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因地制宜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渠道。武汉作为“百湖之市”,近年来紧扣“盘活水资产、用好水资源、激活水经济”的主线,扎实推进水资源水工程资产化改革,积极探索让“沉睡”的水资源“流动”起来的创新路径。本专栏将聚焦武汉本土案例,展现各区、各项目在水资源利用与水经济价值转化方面的实践成果。同时开设“他山之石”系列,借鉴全国各地先进经验,为武汉水经济发展拓展思路、汇聚智慧。

南滨长江、北枕汉水的蔡甸,水域星罗棋布,除了知名湖泊,更藏着陈福岭、大新众、花园三座“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小(2)型水库。锚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战略导向,紧扣武汉“百湖之市”水经济发展主线,近年来蔡甸区水务和湖泊局坚守“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以“不贪大、只做精,不跟风、重特色”为核心遵循,以精准治理激活生态潜力、差异化业态挖掘经济价值,走出“小众秘境→特色出圈→产业赋能”的升级之路,让“一库清水”真正转化为“富民活水”。

生态筑基:精细治理唤醒“小众璞玉”

蔡甸区水务和湖泊局立足三座水库“规模适中、特色独具”的实际,结合水域面积与区位环境特点,科学划定生态保护区与开发控制区,联合多部门构建协同监管机制,最大限度减少人为扰动,筑牢水安全底线。在严守生态红线的基础上,推进小型水库综合整治,以“绣花功夫”精细修复生态肌理,推动水质持续稳定达到Ⅲ类标准,有效维护区域生态本底与自然韵味。

陈福岭水库

产业融合:特色突围,“小水库”办“大产业”

蔡甸区以差异化布局打破“规模决定效益”的固有认知,让三座水库各展所长、互补共生,形成“休闲露营、乡村体验、高端度假”的集群发展格局,串联九真山、园艺小镇、乡村聚落等资源,构建“水库经济带”,实现客流共享、业态互补、价值叠加。

陈福岭水库——龙霓山露营公园

陈福岭水库 图源:蔡甸文旅

陈福岭水库依托70亩水库风光与原生态景致,打造占地约200亩的龙霓山房车露营公园,设置40个沿溪亲水营位、10间湖景帆船帐篷、70个房车营位,配套儿童无动力设施、户外唱k、网红咖啡厅等。聚焦家庭出游、好友小聚等小众客群,通过露营装备租赁、水上桨板等多元化服务和“日间戏水、夜间露营”全时段体验,成为武汉新晋网红露营目的地。

今年国庆假期日均客流达500人次,湖景帐篷与房车小院入住率100%,小红书、抖音等平台打卡量超50万条,累计接待游客突破4万人次,直接带动周边50名村民就近就业,人均年增收2万元,实现流量与效益双丰收。

大新众水库——大好河山景区

大新众水库 图片来源:蔡甸文旅

大新众水库依托大好河山景区年40万人次的客流基础,以“生态观光+乡村体验”为核心,植入特色水上演艺项目,将自然山水与民俗文化深度融合,打造“观湖景、钓湖鱼、摘鲜果、吃农家菜”短途旅游线路,丰富游览体验,年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

水库环湖步道免费向公众开放,吸引200余名村民通过“党支部+村集体+农户”模式参与景区运营、餐饮服务等,实现户均年增收2万元。

花园水库——九真仙境度假区

花园水库研学

花园水库凭借“水库+山地”复合资源,以山为基、以水为魂,引入社会资本投资1.5亿元打造集漂流运动、亲水休闲、自然探秘、康体养生、山地观光于一体的漂流项目。全长2公里的智能漂流区域,融合声光电与AI技术构建沉浸式场景,形成“漂流运动+水上游乐+森林康养+研学度假”全链条产业布局。

项目建成后预计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直接提供就业岗位100余个,间接拉动周边炉房村、花园村农家乐、民宿、土特产销售等配套产业繁荣,村民人均年增收1万元,村集体年收入可达500万元。

结语

水库治理的成效,最终体现在民生福祉与区域发展之上。如今,村湾面貌焕然一新,昔日不起眼的水库周边,闲置农房变身特色民宿,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靠生态增收”。免费开放的生态步道与亲水空间,让市民共享治水成果,真切践行了“治水为民、兴水富民”的初心。而这种低干扰的开发模式,更守护了当地的宁静宜居,实现了发展与舒适的共赢。

纵观全局,从陈福岭水库的潮流出圈,到大新众水库的民生赋能,再到花园水库的产业崛起,蔡甸水库水经济以“小而精”的巧思、“破无名”的魄力,构筑起区域产业转型的“水支撑”成为武汉都市圈生态休闲融合的“新支点”。


(蔡甸区水务和湖泊局、局计财处、局水利水保处、市水科院供稿)


 已阅 0  打印   下载   关闭 
关联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