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水经济 | 他山之石:新加坡水岸经济启示
编者按
逐水而建的城市,总在水岸的开发中书写发展密码。而新加坡——这个国土仅600多平方公里、无陆向腹地的“弹丸之地”,却以滨水经济为笔,写出了“小空间做大文章”的范本。本期“他山之石”转载这篇文章,正是希望从其历史逻辑与思维逻辑中,为武汉两江四岸的滨水经济发展,找到值得深思的参照。

从历史逻辑看,新加坡的滨水开发从不是一蹴而就的景观工程,而是紧扣国家战略、随时代迭代的长期行动:1959-1965年,以裕廊工业区“依港兴工”,借水岸撬动劳动密集型产业崛起,解决建国初期的生存命题;1966-1999年,从“围港塑环境”到“以港筑魅力”,围绕滨海湾、新加坡河更新,适配技术密集型产业与“世界城市”定位,让水岸从“生产空间”转向“品质空间”;2000年至今,以滨海湾“宜游引爆”、圣淘沙“世界级度假转型”,将水岸打造成消费中心城市的核心磁极,呼应全球化人才与资本的集聚需求。每一步滨水更新,都精准踩在城市转型的节点上,实现“水岸功能”与“城市能级”的同频共振。
从思维逻辑看,新加坡的核心智慧在于“跳出水岸看水岸”:它不把滨水空间局限于防洪或观景的单一属性,而是将其作为“城市活力容器”——既通过“集中布局地标(如滨海湾花园)+连续公共空间(如3.5公里环湾栈道)”留住人气,又以“功能混合(商务+商业+文化+夜经济)”将人流转化为消费流;既尊重水岸的生态与历史底色(如新加坡河码头活化、圣淘沙文化遗产植入),又用“世界之最”(如S.E.A海洋馆、室内跳伞风洞)制造全球吸引力;更以“市场化运营+政策赋能”平衡公益与商业,让滨水区既能成为市民日常休闲的“后花园”,也能成为游客愿停留、愿消费的“打卡地”。
这恰恰为武汉的滨水经济发展带来了更具全球视野的思考:当武汉已实现80余公里岸线的“物理贯通”,如何借鉴新加坡“战略先行、长期迭代”的思维,让两江四岸的开发紧扣国家中心城市定位,成为承接全球资源、服务国际人流的城市门户?当武汉坐拥长江文化、码头记忆等本土底蕴,如何参考新加坡“文化IP全球化表达”的路径——既不丢掉本土根脉,又像滨海湾花园、圣淘沙那样,用世界级的场景设计和体验业态,让“知音故事”“码头文化”成为吸引全球游客的“流量密码”,而非仅停留在本地人的情感共鸣?当武汉面临“人气易聚、消费难留”的困境,如何学习新加坡“24小时活力生态”的打造逻辑,不只是简单植入夜经济业态,而是像滨海湾“工作-生活-游玩”一体化、圣淘沙“全客群全时段覆盖”那样,构建“日间有休闲、夜间有消费、常年有活动”的完整生态,让滨水区真正成为“来了就不想走、走了还想来”的消费目的地?
接下来,不妨走进文中新加坡的滨水世界,从其“依水兴城”的历史脉络与思维方法里,为武汉两江四岸的“水经济+”破局,寻找更具针对性的实践启示。
(注:此解读仅为个人观点)
原文出处:丈量城市公众号2023年12月4日《新加坡:消费中心城市,始于水岸经济》
(局计财处、市水科院供稿)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097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