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他12年巡湖1900次
2月16日上午,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如约出现武汉月湖湖畔,开始了他春节后的第一次环湖巡逻。
料峭春寒中,他顾不上湖边寒风阵阵,沿路捡起垃圾,劝阻垂钓者……巡湖共耗两个半小时。
环月湖巡逻,这位名叫文昌植的老人走了12年。从2010年成为月湖的民间湖长开始,他已巡湖1900余次,见证了这里水变清、鸟变多、垂钓者明显减少。“市民游客的幸福感、获得感满满,我感到由衷欣慰和开心。”
去年,他入选国家文明办和生态环境部联办推荐的“2021年全国百名最美生态环保志愿者,他的家庭被评为武汉市绿色环保“最美家庭”。他还获得过武汉市环保大使等荣誉。
1.
投身公益环保之前,文昌植曾是汉正街一位私营业主。由于喜爱垂钓,月湖曾是他常来的垂钓地点。“当时我不懂随意钓鱼会影响湖泊生物多样性,破坏生态链。”2010年,文昌植意识到垂钓的危害,毅然决定收竿,加入了武汉“爱我百湖”志愿者协会。
从此他把生意交给两个儿子打理,自己专心投入环保公益。到月湖捡拾垃圾、劝阻垂钓者、养护植物等,成为文昌植的日常“工作”。
“这是一份发自内心的珍爱,月湖与我相伴20多年,我想为这位‘老友’做点事。”2012年,武汉在全市广泛征集“民间湖长”,文昌植第一时间报了名,并如愿成为了月湖的民间湖长。
每周至少两次的环湖巡查,文昌植一直在坚持。环湖步道建好之前,环月湖的部分路段是泥泞狭窄的小道,他经常带着长棍等工具出发,12年来走坏了20多双运动鞋。
文昌植的手机拍照功能也被调为水印模式,拍下的每一张图都实时记有拍摄的时间、气温、天气污染指数。巡湖过程中,有值得留意的动植物、沿水岸线情况等他都习惯随手拍下,留作资料。12年来,他共拍下了3000多幅照片,包含月湖、墨水湖、张毕湖和汉江的部分江段。
如今这些照片被他整理成册,编辑了厚厚的一本《护湖——巡河图片资料存档》。“这是我所经历的城市河湖民间治理宝贵记录,要做好资料存档,为后来人留下经验和借鉴。”
2.
在文昌植的带领下,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河湖保护队伍中。他发挥自己曾担任汉正街个体私营企业协会理事的身份,号召汉正街个体商户加入到环保志愿者队伍。
2012年,文昌植发现靠近琴台音乐厅的湖岸有一片空地,与月湖公园管理处商量沟通后,他想为这里添一片绿。“经过发动,汉正街个体私营企业协会的商户们集体募资购买了一批樟树苗和白玉兰苗,栽种在岸边。十年过去,小树苗已长得绿树成荫。如今生态林前立的一块“爱我百湖生态林,党员活动实践基地”的牌子也成为志愿者们经常打卡、开展活动的地点。
文昌植组织动员了梅子山某部队、华师留学生等群体成立了十个护湖小分队,不定期在月湖开展宣传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知识、打捞水草浮萍、“围剿”福寿螺等活动。
在他的带动下,文昌植的儿孙也都加入了环保公益活动。小儿子文国荣于2020年接过父亲的接力棒,开始担任汉江硚口去汉正街段河长。孙女和孙子每年寒暑假都会跟着爷爷一起巡湖。文昌植家庭也被评选为武汉市2021年“最美家庭”。
3.
对于湖泊保护,文昌植希望今后进一步加强民间湖长和各相关部门的沟通,发挥民间志愿者队伍的力量。
除了环保公益,文昌植从去年9月底集结了38名退休的“银发”志愿者,以排班轮值的方式,常态化在轨道交通1号线循礼门站,坚持在每天早晚高峰时段开展志愿服务。“团队志愿者365天不缺席、天天上岗。用亲切的帮扶行动温暖地铁乘客的上班路、回家路。”
如今他每天的工作时间是这样的:清晨5点多起床,7点前从汉正街的家赶到循礼门地铁站,参与早高峰的地铁志愿服务。天气好时,上午10点左右从循礼门前往月湖,开始巡湖,结束后会记下工作记录。
“我已经记了满满8大本《爱我百湖——民间河湖长工作手册》,还创作了十几首诗歌称赞身边的环保人士。”他说,环保志愿工作,是我们每个市民都可以亲身参与的,每个人都从身边做起,我们的城市会更好。
(转载自长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