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武汉有1000多名“看不见河湖的河湖长”:他们将污染拦截在陆域
临河临湖才有河湖长?那可不一定。极目新闻记者从武汉市水务局获悉,该市创新推行了“陆域河湖长”,为不临水的街道和社区补齐了河湖长。全市共有1000多名“看不见河湖的河湖长”守水有责,将污染拦截在陆域。
近日,湖北省河湖长制办公室发布全省全面推行河湖长制2022年度“十大典型案例”,《细分流域“破圈”治水 河湖长履职“水边走”向“陆上巡”——武汉市深入推进流域河湖长制的探索实践》案例入选。
水是流动的,流域性也是江河湖泊最根本、最鲜明的特性。以往,河湖治理往往受限于部门分治、地域分治、见水治水的传统方式,面临责任不清、管理真空、治理不彻底等瓶颈问题。
统筹上下游、左右岸、水陆域,以流域为基本治理单元,在这一新的思路下,武汉市河湖长制工作激发出新的活力。
所谓“流域”治理,是以河湖自然分布、汇水范围为单元,将一个流域(可能含有多个河流和湖泊)视作一个整体,实行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打破行政区划、水陆域分界,变单个河湖治理为流域综合治理。
2021年,武汉市发布实施市总河湖长1号令,在全国率先施行流域河湖长制,将全市划分为17个流域,共设立5051名河湖长,其中市级流域河湖长负责统筹、协调流域内河湖管理保护、水环境治理等工作,督促指导流域内各区、各部门履行职责,推动各项重点难点工作落地见效。
2023年,武汉市贯彻落实《湖北省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纲要》,作出对应调整,在省级4个二级流域的基础上,将全市划分为13个三级流域片区。
流域治理是一盘棋,仅仅依靠“有河才有长”不行。武汉市流域河湖长制创新推行了陆域河湖长,为不临水的街道、社区补齐了河湖长。全市共有1000多名“看不见河湖的河湖长”守水有责,将污染拦截在陆域。
位于武汉市东湖高新区关东街道的曙光夜市,美食众多,食客云集,在水务部门指导下,街道、社区级河湖长推进面源污染整治,为夜市商街新建了隔油池、实施网管改造,实现水环境源头管控。江岸区后湖街道将17个社区划分为6个陆域巡查网格,并为每个网格配备1名巡查员,每日巡查,严防餐饮店污水乱泼、垃圾乱倒,为的是保护“看不见”的黄孝河。
武汉市河湖长制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实施6年来,武汉市河湖长制组织体系、制度体系、责任体系全面建立,实现全市河流、港渠、湖泊、陆域全覆盖。2018年7月,推行河湖长制“三长联动”(官方河湖长、民间河湖长、数据河湖长联动)工作机制,并于2020年9月在水利部首届“建设幸福河湖——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经验研讨会上作主旨交流。2019年开展“清源”“清管”“清流”的水环境“三清”行动,开始探索将河湖长制与流域治理有机结合。2020年开展示范创建活动、建设幸福河湖,全市65个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劣Ⅴ类湖泊数量从2017年的52个到2021年、2022年连续两年保持为零,水环境治理初见成效。
(转载自极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