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中国政府网|湖北政府网|繁体|无障碍

2025-09-24 15:09  |  湖北河湖长

河湖长制 | 典型案例:江汉区汇聚护水合力缔造幸福河湖的实践


2024年全面推行河湖长制

典型案例①

武汉市江汉区汇聚护水合力缔造幸福河湖的实践

筑强民间护水矩阵

擘画江汉幸福河湖

摘  要

武汉市江汉区有6个湖泊与外界水体无联通,水生态先天脆弱,水质波动相对较大,治理管护需要更加精细化、专业化。该区为此强化社会监督在河湖管理保护中的作用,培养壮大民间河湖长队伍,鼓励他们积极发挥“巡查员、监督员、宣传员”作用,形成引领带动效应,构建起“老中青少”全龄参与、“产学研政”深度融合的民间护水矩阵,成为政府治湖重要助手,有力促进了城市内湖的精细化管护。有3个湖泊(西湖、后襄河、菱角湖)被评为武汉市“美丽河湖”,1个湖泊(西湖)被评为武汉市“幸福河湖”。

关键词

护水矩阵,幸福河湖,民间河湖长

引  言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安全和河湖管理保护工作,提出“动员全党全社会力量,形成治水兴水合力”“建设人民的幸福河”。依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推进幸福河湖共同缔造,提升河湖治理能力水平,营造健康自然和谐的河湖生态,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幸福河湖,也是践行“绿水青山”转化“金山银山”的有效路径。

背景情况

武汉市江汉区有6个城市内湖与外界水体无联通,水质波动相对较大,水生态存在着先天的脆弱性。为强化社会监督在河湖管理保护中的作用,提高公众在河湖保护中的参与度,推动河湖治理的创新和发展,该区坚持湖泊治理“三分治、七分护”理念,于2017年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实现区级、街道、社区三级河湖长全覆盖。2018年探索选聘民间河湖长,明确让民间河湖长在护水治水中积极发挥“巡查员、监督员、宣传员”功能作用,累计选聘来自机关单位、企业、高校与青少年团体共600余人,构建“老中青少”全龄参与、“产学研政”深度融合的民间河湖长护水矩阵,打造了一支共建人水和谐美丽幸福新江汉的重要力量。通过民间河湖长的参与推动,6个湖泊水质均稳定在Ⅳ类及以上,其中3个湖泊年均水质已达Ⅲ类。3个湖泊(西湖、后襄河、菱角湖)被评为武汉市“美丽河湖”,1个湖泊(西湖)被评为武汉市“幸福河湖”;展现江汉区民间河湖长风采的宣传片《见与不见》获湖北省第二届“守护幸福河湖·共享水美荆楚”短视频主题三等奖。

主要做法

(一)从“一个人”到“一群人”,

凝聚越来越多社会力量

2018年,武汉市创新推出“三长联动”(官方河湖长、民间河湖长、数据河湖长联动)机制,印发《武汉民间河湖长管理办法(试行)》。江汉区委常委会会议、区政府常务会议为此专题研究在全区推行河湖长制工作,区委区政府定期研究、调度相关工作,为开展民间河湖长工作提供坚实保障。区财政每年列支专项资金用于聘请区级“民间河湖长”并开展日常管理和宣传培训。初期,每个湖泊的区聘“民间河湖长”仅1名群众代表。2022年,《湖北省河湖长制工作规定》《武汉市河湖长制工作实施细则》出台后,江汉区加强同武汉爱我百湖志愿者协会合作,共同管理区聘“民间河湖长”,区聘“民间河湖长”为1年制,招聘活动通过微信公众号对外公示,明确征集时间、范围、要求和责任义务,鼓励街道、社区结合工作实际,聘请相应团体、组织和个人加入民间河湖长队伍,建立街道级“民间河湖长”管理机制,规范河湖保护行为。随着河湖长制“六进”宣传持续深入,开门治水力度不断加大,企业、学校、家庭及公益组织等社会力量踊跃参与,江汉区民间河湖长和志愿者队伍逐步提质扩面,区人大代表、企业、学校、志愿者团体等积极加入。目前,全区共有40个民间河湖长个人和志愿者团队,总计600余人,其中区聘民间河湖长团体8个。

△2024年江汉区民间河湖长聘任仪式

(二)从“拉大手”到“牵小手”,播撒爱我湖泊绿色种子

充分发挥中小学校资源优势,鼓励学生走出校园、走进自然、亲近湖泊。通过“小小河湖长”的聘任活动及生动有趣的河湖保护志愿活动,带动更多的家庭关注湖泊、参与公益,形成大家一起来爱我内湖的社会风气。江汉区大兴路小学以涓滴行动守护汉江清流,6度考察千里汉江,累计行程1.7万多公里,积累530组原始水质数据,200余篇考察手记。2024年,华中里小学爱鸟护湖案例“关注湿地 爱我百湖 争做护湖小使者”被评为中国湿地教育CEPA典型案例并在全国自然教育大会交流。江汉区北湖小学开展“走观学”春日科普行系列活动,以“探秘水生植物,守护湿地家园”为主题,激发学生守护河湖的责任感。作为江汉区民间河湖长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青少年群体组成的“小小河湖长”不断成长壮大,用实际行动扮靓家园,引导更多的人关注河湖保护,共同守护碧水清流。

△江汉区华中里小学“关注湿地 爱我百湖 争做护湖小使者”获评中国湿地教育CEPA典型案例

(三)从“水边走”到“陆上巡”,探索全域巡查源头管控

河湖问题表象在水里,根源在岸上。2022年,江汉区在武汉市率先开展非临水街道“陆域管理”,打通“非临水不管水”的“最后一公里”,探索流域综合治理新模式。该区发挥民间河湖长“巡查员”“监督员”作用,分别在合流区、分流区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南部老城区民意街道和北部新城区汉兴街道作为非临水街道实施“陆域管理”。民意街道组建“陆域管理”“督查员、执法员、巡查员、服务员”联合巡查队,形成巡查管控、排水户调查、监管执法“三位一体”面源污染管控体系。民间河湖长的各项工作职责上墙公示,接受群众监督,提高管理辨识度和公众参与监管的积极性。针对巡查问题,采取会商研究、明查暗访、现场督办等方式,解决管水治水疑难问题。汉兴街道成立“治水先锋志愿服务队”,设置“人人参与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宣传栏,引导居民参与河湖治理,认识规范排水的重要性。针对社区排水管网存在零星油污问题,由民间河湖长进行法规宣讲,从环境卫生影响商户经营的角度劝导,让相关排水户自愿加装油水分离设施,同时街道加强餐饮路段周边垃圾桶清洗管理,防止造成溢流污染。2023年,全区“陆域管理”模式实现全覆盖,全民参与的新格局逐渐形成。

△民意街道组建“陆域管理”“督查员、执法员、巡查员、服务员”联合巡查队

(四)从“旁听生”到“主讲人”,共谋生动活泼幸福河湖

随着区属各级民间河湖长组织架构的不断健全,民间河湖长主动参与河湖治理的渠道更加通畅。各级民间河湖长积极发挥专业所长,走到前台、走上讲台。依托一年一度的民间河湖长聘任仪式,以“老带新”的形式进行经验分享,促进民间河湖长良性发展。采取教学互动,民间河湖长通过以案释法、现场教学等方式,向身边群众普及水资源管理、水环境保护和水污染防治等专业知识。在汉兴街道常青一路临街餐饮店开展现场教学,规范排水行为,在常青街道辖区金碧物业有限公司开展法治宣传活动,在菱角湖公园举办元宵喜乐会活动,宣传保护河湖水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河湖管理保护工作。采取优势互补,江汉区大兴路小学在龙王庙法治文化广场开展“保护河流湿地、守护江豚”义务宣传活动。湖北美院榆园志愿服务团队走进江汉课堂,通过艺术作品展示及“水美江汉”非遗漆扇制作,让抽象的水域知识变得触手可及,将环保理念与传统文化完美融合。华中科技大学王宗平教授团队、武汉蓝天绿野咨询设计有限公司、武汉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等发挥自身行业特点,在西湖、北湖、后襄河等地开展爱水护水宣传活动,倡导市民规范排水、保护河湖。

(五)从“旁观者”到“守护人”,促进全民发力人水和谐

随着辖区河湖水质不断提升,周边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高。广大市民主动投身河湖保护行动,积极参与幸福河湖建设,“全民护水”的局面逐渐打开。8个临水街道均成立河湖保护志愿者队伍,制定“居民公约”。唐家墩街道香江社区志愿者反馈菱角湖公园驳岸存在溺水风险,江汉区随即在沿湖区域安装了长达200米的防落水网,进行安全防护。随着留鸟、候鸟的增多,民间河湖长陈赞建议为其留存栖息地,江汉区在湖泊管护过程中为鹊鸲、小鸊鹈、黑水鸡等水鸟修建鸟巢并进行标识保护,获得广大市民一致好评。民间河湖长及广大市民以写生、开拍等形式在自媒体分享江湖美景,以美激发群众自觉守护河湖。民间河湖长张钢兰带领美联志愿者团队开展河湖岸线巡查,在长江头条“市民开拍”中展示美丽江汉特色魅力。菱角湖民间河湖长华青组织社区志愿者开展“守护河湖”主题活动,引导身边群众从“爱湖”走向“管湖”。江汉区民间河湖长逐步由“参与者”到“组织者”,由“政府管”到“全民管”,由“要我管”到“我要管”。

△西北湖边市民写生

经验启示

(一)多方参与,打造护水矩阵

通过开展特色鲜明的河湖长制宣传“六进”活动,激发群众爱河护河热情,引导更多社会力量加入爱河护河的队伍中来。招募爱心群众、人大代表、企事业单位、学校师生等不同领域的社会各界人士担任民间河湖长,有效利用社会资源协力推进河湖管护,营造全民共治共管的良好氛围。

(二)搭建平台,发挥监督作用

充分发挥民间河湖长在政策宣传、行为引导、沟通协调等方面的独特作用,畅通监督渠道,采取信息公开,提高工作透明度和河湖管护效能,为民间河湖长搭建河湖治理管护的监督桥梁。随着民间河湖长队伍不断壮大,要通过开展业务培训、现场教学等方式,弥补部分民间河湖长专业知识欠缺、工作经验不足等现实需求。

(三)选树先进典型,引领同心治湖

民间河湖长主要突出公益性,民间河湖长的社会影响力、覆盖面还不够,在自媒体高度发达的时代背景下,需要创新传播方式、拓展宣传维度。通过开展优秀民间河湖长评选等活动,让民间河湖长获得应有的个人荣誉和精神鼓励,进一步激发民间河湖长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民间河湖长从“有名”到“有实”。


(转载自湖北河湖长)


 已阅 0  打印   下载   关闭 
关联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