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中国政府网|湖北政府网|繁体|无障碍

2025-10-11 10:10  |  湖北河湖长

河湖长制|典型案例④:东湖高新区创新“1+1+N”河湖长制推进流域统筹协调治理的实践


2024年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典型案例④

武汉东湖高新区创新“1+1+N”河湖长制

推进流域统筹协调治理的实践

科技赋能筑生态

全民共治护清流


引  言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和湖北省“十四五”碧水保卫收官之战部署要求,东湖高新区以流域综合治理为抓手,创新探索“科技赋能+精准施策+全民参与”的治水新路径。

推进流域统筹协调治理,目的是统筹推进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现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升,实现流域水环境治理新突破,为城市水环境治理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光谷方案”。

摘  要

武汉市东湖高新区(中国光谷)水域资源丰富,但面临流域治理碎片化、基础设施短板、面源污染突出、社会共治不足等问题,制约高质量发展。

为此,高新区创新构建“1名河湖长高位统筹+1名港渠专员系统推进+N支力量协同落实”的“1+1+N”责任体系,以“九水同治”系统施策(排口清水、动力活水、植物净水、生态补水、科技治水、常态护水、安全排水、湿地透水、智慧管水),实现黑臭水体消除率100%,违规排水整改完成率100%。通过科技赋能精准治理、全民参与长效监督,探索出流域统筹协调治理的“光谷路径”。

关键词

流域综合治理;河湖长制;科技赋能;全民共治

一 背景情况

武汉市位于长江与汉江交汇处,河网密布、湖泊众多,素有“江城”“百湖之市”之称。其中东湖高新区(中国光谷)作为长江经济带核心区的国家级高新区,东湖高新区坐拥48.6平方公里水域,9湖27渠纵横交错。然而,快速发展中“四重矛盾”日益凸显:一是流域治理碎片化,跨区域、跨部门协调不足,导致治理效率低下;二是基础设施短板突出,雨污分流不彻底,污水处理能力不足,部分水体有黑臭问题;三是面源污染持续,餐饮油污、农业面源等污染源管控难度大;四是社会共治格局尚未形成,环保意识有待进一步提升。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更制约了高质量发展进程。面对中央环保督察“硬要求”与群众“清水绿岸”新期待,高新区以流域系统治理为突破口,创新构建河湖长制责任体系,打响“九水同治”攻坚战。

二 主要做法

(一)拧紧责任链条:创新体系破解治理碎片化

第一招是压实河湖长制属地管护责任。创新建立“1名河湖长高位统筹+1名港渠专员系统推进+N支管护力量协同落实”的“1+1+N”协同治理责任体系,实施“分段包保、责任到人”的网格化管理模式。区级河湖长靠前指挥,调度跨域治理难题;港渠专员平均每2天深入港渠一线调度,周末及清明、五一、端午假期等重要时段和易发舆情节点均坚守岗位;环境水务、城管、社会事务等部门共享信息,对突出问题实行挂牌督办。

第二招是系统推进流域水环境治理工程建设,分为三步进行:一是实施精准问题摸排。以牛山湖、豹澥湖等重点流域为试点,开展小流域排水系统普查。按照“工程吸纳优先”原则,将管网混错接、雨污混流等突出问题纳入治理工程实现系统性整改;二是实施“一渠一策”精准治理。以管委会名义印发《东湖高新区港渠水质提升攻坚方案(一渠一策)》,针对16条重点港渠制定个性化治理方案,系统整合在建及拟建工程资源。重点实施九峰明渠雨污分流改造、豹澥湖水环境综合整治等工程。治理后港渠水质达标率稳步提升,黑臭水体消除率达100%;三是创新工程监管体系。构建“管理部门-平台公司”两级管理架构,实施“日报跟踪、节点调度、周比进度”的动态管控模式。严格执行“施工方自检、监理复核、主管抽查”三级质量核查制度;强化全过程质量管控,重点把控管材质量和施工规范。环境水务局定期组织联合检查,建立质量责任追溯机制,强化工程效果保障。

豹澥湖流域九峰溪治理前后

第三招是强化流域水环境执法监督。重点推进两大创新举措:一是创新监管模式,构建水环境立体防控体系。采用“无人机巡航+人工排查+在线监测”三位一体巡查模式,对重点区域实行双周动态巡查。建立“监测预警-溯源排查-清单管理-整改销号”全链条闭环管控系统;二是健全监督问责机制,强化纪律保障。构建“三位一体”监管体系:职能部门履行行业监管职责;河湖长及港渠专员实施全过程督导;纪委强化全过程监管,严格监督执纪。对推进不力、整改滞后的,采取约谈、通报等方式追责问责,并将结果与干部晋升、年底评优挂钩。重点聚焦三类问题严肃问责:一是水污染防治不力,二是环保督察整改不到位,三是工作进度严重滞后。

具体实施中,立体防控体系通过双周动态巡查实现重点区域全覆盖,2024年至今共查处违规排水行为18起,整改完成率100%;监督问责方面,纪委对整改滞后问题实施“一案双查”,将结果纳入干部考核,累计约谈中心城投、光谷交通、执法队伍等单位5次,下发督办函12次,确保问题整改到位。

(二)系统施治:“九水同治”实现水岸协同

第一招是创新实施“活水赋能”综合治理新模式。坚持问题导向,从源头入手打造“水动力-水生态-水循环”三位一体的治理体系。

具体实施中重点推进四项关键措施:一是强化动力活水,在豹子溪、九峰明渠、红旗渠增设32台推流曝气装置,分段设坝蓄水;二是实施植物净水,规模化种植14万株水生植物构建净化屏障;三是优化生态补水,建立“再生水补给-湿地净化”机制,重点港渠(九峰明渠、湖溪河等)日均补水6.3万吨保障生态基流;四是完善湿地透水,精细维护40万平方米湿地系统,形成“沉水-挺水-浮叶”立体式植物群落梯度消减氮磷。

第二招是完善智能防控监管体系。一是完善“管网一张图”,建成覆盖22处视频、21处水位和16处水质监测点的智能感知网络,实现动态监测;二是强化面源污染联防联控,将“小散乱”纳入日常监管,通过创建“夜市红黄区”规范管理流动摊贩,开展联合执法整治油污倾倒,实现面源污染投诉和油污案件“双下降”;三是完善蓝藻防控体系,重点水域布设智能监控系统,结合人工巡查和无人机巡检,同步引入先进降氮除磷适用技术,提升治理科技含量,形成“监测-预警-处置-修复”全流程闭环管理。

第三招是强化排水运维与应急保障体系。一是推行“厂网渠”一体化运维,依托智慧水务平台动态监测管网、排口、闸口、港渠等关键参数,及时预警;二是聚焦“管网安全、水环境安全、渍水安全”,系统推进“清、查、改、建”四篇文章:“清”即全面摸清底数,清理16条港渠261个排口、663个地块;“查”为精准溯源排查;“改”指分类整改,同步清淤疏浚管网,消除行洪堵点;“建”是布设智能监测设备,构建“智慧水务”大脑,推动管理向数据驱动转型;三是完善实时监测预警机制,确保异常情况快速响应。其中,龙泉街道创新设立河湖长制工作站,集成视频监控、湖岸线实景及数据分析系统,实现监测、预警、监督一体化闭环管理;四是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在重点河渠配备移动曝气装置及生物除臭药剂,确保突发污染事件及时控污减害,全面筑牢水环境安全防线。

(三)全民共治:多元参与筑牢长效根基

第一招是构建全民参与的水环境治理新格局。创新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多元共治机制,在各街道商街、小区、园区建立商街自治委、环保协会等自治组织,发展民间河湖长38名、志愿者队伍9支,开展民间河湖长专题培训会,常态化开展“巡河护水”行动30余次。深化河湖长制“六进”宣传活动,累计举办活动40余场次,覆盖群众1000余人次,通过全媒体矩阵营造浓厚护水氛围。

民间河湖长聘任及河湖宣传活动

第二招是同步推进幸福河湖示范创建工程。选取九峰水库、森林渠、龙山溪等重点水体打造标杆,围绕“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目标实施系统治理。2024年九峰水库获评省级“幸福河湖”,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生态修复+文化赋能+智慧管护”综合治理模式。

九峰水库面貌

森林渠面貌

三 经验启示

(一)流域综合治理,必须强化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职责

东湖高新区创新构建“1+1+N”河湖长制责任体系,为流域治理提供制度保障。通过制定《水环境提升攻坚责任落实机制》,形成“管委会统筹、流域河湖长负责、多部门联动”的治理格局。围绕“九水同治”开展重点湖泊、港渠治理管护工作,突出三大举措:一是高位统筹,区领导督办重大事项;二是推行“一渠一策”精准治理;三是构建“区-街-村”三级责任体系,实现流域系统治理。

(二)流域综合治理,必须加强监督考核,压实通报机制

创新构建“科技监管+责任传导+纪律保障”三位一体监督体系,通过“天-地-水”立体巡查和智慧平台实现48小时快速响应,以“限期整改+挂牌督办”推动问题销号。实践证明,必须坚持“三个强化”:一是强化技术赋能,运用无人机等科技手段提升监管精度;二是强化责任链条,构建“河湖长统筹、部门联动、专员督导”的责任闭环;三是强化纪律约束,将考核结果与问责机制挂钩,形成“监测-交办-整改-考核”的全周期管理,确保流域治理责任落地见效。

(三)流域综合治理,必须推进公众参与,实现共治共享

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河湖治理共同体,是推进水环境持续改善的关键。高新区通过培育民间河湖长、志愿者队伍等自治力量,实现专业治理与群众监督有机结合;以“六进”宣传激发全民护水意识,推动共治共享理念深入人心;选取示范河湖打造标杆,以点带面形成“治理-示范-推广”良性循环。实践证明,只有让群众成为治水的参与者、监督者和受益者,才能实现从“政府治水”到“全民护水”的深刻转变,让幸福河湖建设成果真正惠及民生。


(转载自湖北河湖长)


 已阅 0  打印   下载   关闭 
关联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