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人大议案和代表建议办理落地见效
人大议案、代表建议,聚焦民生,聚集民意,聚合民智。
2022年初,市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2件大会议案——《关于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助力武汉高质量发展案》《关于加快百里长江生态廊道建设,助推长江大保护案》。市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及闭会期间,市人大代表紧紧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破解“卡脖子”难题、乡村振兴、民生保障、社会治理等方面共提出建议413件,为助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一年来,市人大常委会多次组织常委会组成人员、议案建议领衔人和部分人大代表深入调研,开展视察,跟踪督办。市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高度重视议案建议办理工作,形成责任清晰、程序规范、推进有力的工作格局,努力确保代表满意、群众受益。
赶考新征程,书写新答卷。近期,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听取审议了市人民政府关于市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议案、代表建议办理情况的报告。2件议案和413件代表建议的“答卷”已铺展开来,接受全市人民“阅卷”。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
助力武汉高质量发展
2022年10月10日,武汉市人大财经委、法制委赴武汉经开区围绕发展数字经济开展专题调研。
通过办理《关于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助力武汉高质量发展案》,我市数字新基建、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和数字化治理等工作再上新台阶,在全国的显示度、影响力持续提升,为打造全国数字经济一线城市、新型智慧城市打下了坚实基础。
加快数字网络升级。实施101个数字新基建项目;推动“双千兆城市”建设,千兆宽带用户占比从25%提升至41%;加快5G基站建设,实现中心城区室外高质量覆盖、新城区重点区域连续覆盖;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完成扩容,武汉超算中心即将投用;获批国家IPv6技术创新和融合应用试点城市。
推动“双智”试点建设,开放公开测试道路407.7公里;出台《武汉市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和示范应用管理实施细则》;建成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封闭测试场,拥有最高等级测试能力(T5级)、130个测试场景和华中地区首条F2赛道。
深化物联感知节点和网络建设。制订智慧城市物联感知体系建设工作方案,打造立体化城市神经元网络;推进城市运行管理平台建设,市级平台汇集了经济、城管、环境等21个领域400余项城市运行数据。
加快工业互联网体系建设。全国首个以工业互联网为主要场景的星火·链网超级节点上线,华中首个星火·链网骨干节点建成;加快建设光电子等13个工业互联网平台。
打造特色鲜明的数字经济产业集群。出台半导体、新型显示、信创、元宇宙等数字经济新赛道发展规划和政策;开展首批数字经济应用场景“揭榜挂帅”行动;在智能制造等领域形成200多个典型应用场景,10个项目入选工信部大数据产业发展试点示范名单。
2022年9月21日,江岸区人大常委会组织人大代表视察岱山科创城园区数字经济发展情况。
推动武汉都市圈数字经济协同发展。围绕“武鄂黄黄”武汉都市圈发展,加快建设光谷鄂州临空经济区光电子产业园、葛店开发区、光谷黄冈科技产业园等合作共建园区,容百科技锂电池正极材料生产基地、富乐德半导体产业园等项目实现“总部在汉、生产在圈”的布局。
强化数字经济核心技术攻关。在集成电路、5G、新型显示等数字经济领域组织科研攻关;实施2项市级科技重大专项;国家数字建造技术创新中心、国家智能设计与数控技术创新中心获批建设,武汉市数字经济发展研究院等机构揭牌成立。
加快数字经济承载区建设。加快国家存储器、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基地建设;出台支持国家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基地发展政策;制订数字经济产业园区和楼宇(街区)培育建设行动方案及配套管理办法,一批数字经济园区开工建设。
大力引进数字经济项目。引进烽火通信5G承载应用及数字经济研发生产基地等22个数字经济重大项目,推动中金数谷武汉大数据中心、京东华中电商产业园、格力智能制造武汉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小鹏汽车武汉智能网联汽车制造基地及研发中心项目主体结构完工。
推动新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创建国家区块链发展先导区,成立武汉市区块链产业研究院,组建武汉市元宇宙产业联盟;打造全国规模最大的量子通信全产业链基地。
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完善工业投资和技术改造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开展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评估贯标试点工作,推动中小企业“上云用数赋智”,上云企业超过7万家。
培育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传统商贸转型,加快物流智能化改造,大力发展线上金融;获评国家综合型信息消费示范城市,11个项目入选工信部2022年新型信息消费示范项目。
推动智慧农业示范工程建设。加大智能农机装备研究和应用,推进新一代畜牧场数字化改造,加快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支持农村水产电商等项目建设。
完善数字经济发展顶层设计。出台《武汉市数字经济发展规划(2022-2026年)》《武汉市支持数字经济加快发展若干政策》,开展数字经济立法调研,完善数字经济考核机制。
提升政务服务数字化水平。加快公共数据共享开放,打造24小时自助政务服务体系,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2021年度省级政府和重点城市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评估报告显示,在32个重点城市中,武汉由“高”组别升至“非常高”组别,进入全国第一方阵。
推动城市生活数字化转型。加快数字卫兵应用场景建设,快核筛场景实现核酸检测全流程信息化;“智慧湿地”系统实现对全市湿地信息资源的整合和集约化管理;“智慧养老服务”“区块链+电子处方”等场景相继上线运行。
加快百里长江生态廊道建设
助推长江大保护
2022年6月29日,洪山区人大常委会开展《长江保护法》执法检查。
通过办理《关于加快百里长江生态廊道建设,助推长江大保护案》,我市全面落实长江大保护战略走深走实,沿江生态、文化、产业等空间布局更加优化,百里长江生态廊道亮点纷呈、美丽“焕新”,极大提升了城市功能品质和核心竞争力,为长江经济带发展注入绿色新动能。
完善生态廊道空间规划体系。全面落实长江大保护战略和《长江保护法》,深化《武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更新《武汉长江大保护滨江带空间规划》现状底图底数,编制《武汉市汉江两岸整体城市设计》等,完善沿江空间体系和功能布局;拟订《关于加强武汉市两江四岸规划管理的实施意见》《两江四岸城市品质提升行动计划》,加强“两江四岸”规划管理。
建立规划项目库。建立长江、汉江及沿江腹地1至3公里范围内规划项目库,目前储备项目156个,其中重点示范项目16个。同时,科学安排2022年及未来若干年项目建设时序。
聚焦防洪功能,筑牢安全屏障。加强连江支流治理,启动倒水流域系统治理等工程;完成府澴河出口段综合整治工程一期建设;持续实施中小河流治理,累计治理河长216公里;稳步推进大中型涵闸除险加固;加快新理念新技术运用,打造具有武汉特色的江滩滨水景观。
2022年9月20日,武汉市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举行“水污染防治工作”专题询问。
聚焦生态功能,提升环境品质。落实长江“十年禁渔”;完善城市污水收集和处理系统,推进长江入河排污口溯源整治;加强港口船舶污染防治;强化面源污染治理;推动沿江绿化和湿地保护,“两江四岸”新造林2万亩、封山育林0.7万亩、森林精细抚育8万亩,杜公湖、沉湖湿地改造提升项目完工;成功举办《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
聚焦交通功能,畅达滨江路网。推进《武汉港总体规划(2020-2035年)》修编工作,加快过江通道建设,推动核心区滨江道路网络建设,强化沿江区块支路交通系统建设,不断优化汉口历史风貌区等区块次支路路网,加速构建滨江慢行系统。
聚焦景观功能,彰显文化魅力。完成汉江汉阳江滩三期等工程建设,实施42个沿江闸口“一闸一品”改造,打造一批重要文化、景观节点;加快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武汉先行示范区建设,开展长江国家博物馆选址工作,启动长江文物普查,编制长江文物保护利用专项规划纲要;实施武汉剧院等13项文保提升改造工程;推动沿汉江文化设施建设。
聚焦发展功能,加速转型升级。统筹沿江岸滩资源和城市腹地建设,实施长江青山段生态廊道建设,开展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绿色转型攻坚提升行动,引导高排放企业实施绿色化改造升级,谋划打造汉江湾生态活力新城、汉水畔企业总部聚集区、汉正街中央服务区。
强化考核评价。将生态廊道建设纳入全市城建计划重点工程目标考核,实行“月考核、季督导、年总结”,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实落细;将建成的生态廊道示范项目运行管理情况列入全市水务工作重点考核内容。
强化资金保障。目前已完成汉江汉阳江滩三期、江滩闸口改造、汉阳碧道等6个项目建设,新建滨江碧道12公里,新增江滩10公里、面积138公顷。
强化运维管理。制订武昌八铺街江滩、汉江汉阳江滩三期、洪山江滩等重点示范项目一体化运维工作方案,建立了一整套项目运维标准和管理体系,洪山江滩、江北碧道等地已成为网红“打卡”地。
413件代表建议办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市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及闭会期间,市人大代表共提出413件建议。截至目前,412件代表建议已办理答复完毕,1件近期交办的建议正在办理中。
2022年11月11日,武汉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召开代表建议办理工作汇报会。
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围绕代表提出的74件建议,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光谷实验室等7个湖北实验室实体化运行,脉冲强磁场实验装置等七大科学装置加快推进,国家先进存储产业创新中心等五大国家创新中心落地建设;新发布10大科技重大专项项目榜单,举办54场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活动;开工建设华星光电T5等207个重点项目,东风云峰等12个项目投产;实施服务业重大项目136个,新增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99家。
在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方面。围绕代表提出的172件建议,加强规划建设管理,打造高品质城市空间。加快建设轨道交通前川线一期、16号线二期;建成微循环道路52条,新增机动车停车泊位13.1万个;改造老旧小区330个;加快建设百里长江生态廊道,新增滨江碧道12公里;建成杜公湖国家湿地公园,并荣获“国际湿地城市”称号;建设公园64个、林荫路92公里,新建绿道75公里、绿地754公顷。
在深化改革开放方面。围绕代表提出的68件建议,优化提升政务服务,增强发展动力活力。新增85项政务服务事项入驻“鄂汇办·武汉旗舰店”,600项政务服务事项上线自助政务服务终端;武汉都市圈“跨市通办”政务服务事项达410项;“城市大脑”新增145项服务能力,支撑应用场景721个。
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方面。围绕代表提出的17件建议,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实施26个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粮食生产面积同比增加1.5万亩;开展国家级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6个重点项目正抓紧建设;发展休闲农业、民宿经济等特色产业;培育65个美丽乡村示范村;新改建农村公路263公里,建成村级快递站点1844个;建设21个特色产业园。
2022年7月21日,青山区人大常委会工人村街道工委组织人大代表面对面听取相关部门承办代表建议进展情况汇报。
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围绕代表提出的82件建议,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切实增进民生福祉。新增留汉就业创业大学生23.8万人,全市城镇新增就业23.6万人;新建普惠性托育机构22家,建成社区老年人服务中心(站)21个;新改扩建中小学和公办幼儿园65所,新增学位4.1万个;新改扩建4个区疾控中心,新建成9个急救站。
(转载自长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