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决策》发表廖志伟署名文章: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水利篇章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水利篇章
湖北省水利厅党组书记、厅长 廖志伟
2024年以来,湖北省水利厅认真贯彻“新春第一会”和湖北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精神,坚持把水利工作放在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中来谋划和考量,进一步厘清思路、提升认识、探索路径、狠抓落实,以实际行动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水利篇章。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的水利探索
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是湖北省委从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全省水利系统坚持把深入贯彻湖北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精神与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结合起来,与开展党纪学习教育贯通起来,一以贯之、一体推进、一抓到底,以水利探索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向纵深开展。
一是水安全保障能力稳步提升。持续推进大规模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防洪、排涝、供水等工程体系,有效应对2022年—2023年罕见长旱、2023年多轮强降雨和汉江秋汛,成功处置2023年“7·3”枣阳市两座小水库超标准洪水险情和“7·22”大冶市山洪灾害。中小河流防洪排灌减灾能力明显增强,大江大河在防御标准内洪水时,一般年份可不致灾。面对2024年严峻水、雨、工情挑战,湖北全省上下抓早抓实、科学应对,实现防汛抗旱良好开局。
二是水利投资和立项争资成效突出。水利投资逐年稳步增长,2023年全省水利投资达704.5亿元,历史性地迈上700亿元台阶;争取中央新增特别国债资金321.88亿元,位居全国第1。2024年已落实水利投资483.35亿元,在建项目1466个,522个国债项目基本全部开工,这些有效投资将进一步夯实稳增长基础、巩固经济回稳向上势头。
三是乡村振兴水利保障有力有效。改善农村933万人供水问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和规模化工程供水人口比例分别达到95.8%和81%,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农田灌溉保证率提高至65%以上,新增恢复改善灌溉面积192万亩、粮食产能约1.56亿公斤。2024年,湖北全省127个大中型灌区新建改造项目纳入年度建设计划,已落实中央投资110亿元,待项目实施完成后,预计新增、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近1600多万亩。
四是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有效提高。湖北全省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连年下降,2022年分别降至65立方米、50立方米,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升至0.542,水资源管理与生产力布局、结构和规模更加协调有序。
五是河湖生态环境持续改善。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和“共同缔造”理念大力推进碧水保卫战“幸福河湖共同缔造”行动,全面开展河湖健康评价,启动莺河全国幸福河湖建设试点工作,推动5个小流域治理试点和沮漳河、富水2个流域综合治理试点取得积极进展,组织5个试点湖泊开展综合治理先行先试,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3303平方公里,新增省级以上水利风景区13家,清江入选全国“最美家乡河”。
六是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获中央、省指导组肯定,党建工作多次受到湖北省委表彰和通报表扬。在2024年湖北省委巡视中,第六巡视组评价省水利厅政治生态和党员干部精神面貌总体较好。
水利支撑和保障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的具体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徐闻县大水桥水库考察调研时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把水资源问题考虑进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必须坚持把水资源承载力和水安全保障力作为前提和基础,全面增强水资源统筹调控能力、供水保障能力、战略储备能力和水安全保障能力,努力实现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良性互动。
一是把水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湖北省的基本水情一直是既有水优、又有水忧。一方面,湖北坐拥“两库”“三江”“千湖”和4231条河流、6900多座水库,年均过境水量6325亿立方米、自产水量989亿立方米,水域、滩涂面积198万公顷,水资源禀赋和河湖本底优势突出。另一方面,新中国成立以来湖北省平均6年就会发生一次重大洪涝灾害,全省一半左右的人口和耕地、六成以上的工农业产值以及武汉、荆州等重要城市和京九铁路等重要交通干线受到洪水直接威胁,鄂北、鄂西北一带十年九旱,水生态、水环境问题时有发生。水,既是湖北省最大的特点、最大的省情,也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因素和关键资源。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必须从解决好水的问题入手,实施流域综合治理解决新老水问题,进一步缓解“水”忧患、保护生产力,放大水优势、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把水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的强劲动能。
二是建设国家水安全战略保障区。全力支持三峡(坝区)统筹发展和安全综合实验区、丹江口库区(湖北)绿色可持续发展先行区建设,配合开展重大规划编制、重大政策研究,谋划布局一批重大水利项目,确保“一江清水东流、一库净水北送”。统筹安全与发展、城乡区域与资源环境,统筹水安全设施建设与农业灌溉水利建设、水资源利用和产业布局及城镇建设、水环境保护和城乡人居环境建设,高标准建设省级、县级水网先导区,进一步优化“纲、目、结”工程布局、结构、功能和系统集成,加快构建“三江多支贯通、百湖千库联调”的现代水网格局,全面提升湖北水资源战略保障能力和水安全保障能力,以一域之安促全局之稳。
三是加强重大发展战略的水安全保障。发挥湖北承东启西、连南接北、通江达海的区位优势和在国家水网布局中的功能优势,主动对接畅通国家水网主骨架大动脉,前瞻性谋划推进一批战略性水利工程,接续实施“108815”重大水利工程,全面提升水安全韧性水平,为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国家战略腹地重要承载地,推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水安全保障。围绕三大都市圈、武汉新城建设等省级发展战略,高标准编制省“十五五”水利发展规划,推进长江流域防洪规划、南水北调总体规划修编调编,加强与国土空间、流域综合治理等规划的衔接,以统筹规划保障重大战略落实落地。加快推动三峡水运新通道、荆汉运河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7月底前完成荆汉运河工程规划报告咨询审查,为打造新时代“九州通衢”作出水利贡献。适度超前开展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健全完善防汛、抗旱、减灾和水资源配置工程体系,强化调度、预警、叫应等非工程措施供给,在更高水平上保障水安全,进一步强化对国家级、省级发展战略的支撑保障。
四是提升粮食、能源、资源安全保障能力。围绕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安全供给这个头等大事,科学谋划编制湖北全省农田灌溉发展规划,加强现有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完善灌溉水源工程、渠系工程、计量监测等设施,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在江汉平原、鄂西北等水土条件适宜地区新建一批现代化大中型灌区,夯实粮食安全水利基础和保障。加快推进一批抽水蓄能电站建设,指导碾盘山、兴隆、富水等水库和小水电防洪、供水、发电等功能综合利用,增强区域供电供水保障水平。以水系为脉络,统筹土地、河湖等自然要素和产业、城镇等社会要素综合治理,一体化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和保护修复,提升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承载力,带动放大土地等其他资源要素供给能力和升值空间,为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提供更坚实的物质基础。
水利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中的重点任务
当前和今后一个阶段,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的重要时期,必须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攻坚“三大重点任务”,以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推进湖北实践向纵深开展。
一是全力推进流域综合治理促进绿色低碳发展。深入贯彻《湖北省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纲要》,加快推进沮漳河、富水2个流域综合治理试点和5个湖泊综合治理试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小流域试点稳步扩面增效。积极参与《三峡(坝区)统筹发展和安全综合实验区规划纲要》《丹江口库区(湖北)绿色可持续发展先行区建设规划纲要》编制,加快构建荆楚安澜现代水网,全力打造国家水安全战略保障区。全面落实《节约用水条例》,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促进生产力布局、城镇建设与水资源承载力相均衡,“有多少汤泡多少馍”“让该干什么的地方干什么”,以水资源格局支撑保障发展格局,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向绿色低碳转型。
二是全力加快水利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培育和壮大新质生产力。继续推进大规模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建设数字孪生流域、数字孪生水网、数字孪生工程,提升水利行业信息化、数字化、智慧化水平。研究探索水利设施在新质生产力布局中的新定位、新应用,为传统产业提供水安全保障、新型产业提供优质水产品、未来产业提供应用新场景。加强水利的制度创新、政策创新、科技创新、方法创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加快发展绿色水经济,支持湖北水利发展集团做大做强,以集团快速发展带动产业全面扩规增效、转型升级,打造绿水经济核心增长极和强劲动力源。盘活激发河湖水面、洲滩民垸沉睡资源,鼓励塑饮品制造、水电水能水务、非常规水利用、滨水旅游、节水产业等新业态。着力深化水价、水权、水市场改革,探索水土保持碳汇交易,深化水利投融资改革,完善水经济产业配套金融服务。
三是全力打造幸福河湖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湖北。进一步完善和强化河湖长制,全面开展河湖健康评价,加快宜城市莺河和宜昌市柏临河、十堰市茅箭区茅塔河等全国第一批、第二批幸福河湖试点建设,加速推进省级幸福河湖建设。深入实施幸福河湖共同缔造、母亲河复苏、河湖“清四乱”等行动和“关爱山川河流”“爱我千湖”等活动,加强河湖水系连通和保护修复,实施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和重点湖泊综合治理工程,严格水域空间岸线管控,强化涉河建设项目全过程监管,解决河湖突出问题,让河流恢复生命、流域重现生机、生态持续改善。建立健全河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深化拓展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实施路径,使河湖治理保护和绿色发展成果惠及人民群众,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转载自咨询与决策、湖北水利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