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中国政府网|湖北政府网|繁体|无障碍

2025-07-15 16:07  |  大武汉客户端

弘扬三大精神 奋力建成支点|首先要在精神上“重”起来


202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时强调,大力弘扬大别山精神、抗洪精神、抗疫精神,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大精神”诞生于党的不同历史时期,跨越时空,历久弥新。

大力弘扬“三大精神”之时,正值武汉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推动“三个优势转化”,重塑新时代武汉之“重”,在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中当好龙头、走在前列的关键时期。在新的历史时期更强、更重,发挥更大的战略作用,首先要在精神上“重”起来,从“三大精神”中汲取强大力量。

胜就胜在“坚持”二字

要以锲而不舍、坚韧不拔的决心意志推动主导产业和首位产业持续发展。武汉恢复到历史上的地位,要在经济发展上挑大梁。经济社会发展是以产业发展为载体的,选择合适的主导产业和首位产业,是深化区域分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大别山军民能够做到“28年红旗不倒”,胜就胜在“坚持”二字。坚持既定方针政策,坚定不移地朝着目标前进,这是“大别山精神”带给我们对当下的深刻启示。

一个城市培育主导产业和首位产业,要具备长远的战略眼光,以锲而不舍的精神深耕特定领域,不为短期和局部的利益所诱惑,也不因暂时遇到挫折和困难而气馁。武汉光电子产业长期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武汉也因此诞生了中国第一根应用光纤而被称为“中国光谷”。实际上,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由于受到无线通信产业的冲击和影响,有线通信设备的研发和生产制造并不被业界看好。但是,武汉光电子产业始终坚守“绵绵用力,久久为功”的产业发展规律,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经营理念,展现“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精神,实现产业规模做大,产业质量做强,产业结构做优。目前,武汉光纤光缆产品的全球占有率约为25%,连续多年保持全球第一,光纤光缆行业同时也成为武汉“首位产业”,为武汉在中部地区树立产业发展标杆提供了重要支撑。

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模式创新都是一个长期积累、厚积薄发的过程,需要付出大量努力、成本和代价。但是,面对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必须把科技的命脉掌握在自己手中。2022年7月在武汉华工激光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随着我国发展壮大,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刻不容缓,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踔厉奋发、奋起直追,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

武汉重塑产业之重,必然要完成发展动力的转换,发展方式的转型。转型不会一蹴而就,转换发展方式是一个既定目标,也是一个长期过程,同样需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在“坚持”二字上下功夫,在“坚持”二字上去赢得胜利。当前,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产业是国民经济基石,这二者在武汉都有一定优势,必须让丰富的科教资源优势充满活力、充满动能、强劲起来,成为创新发展的优势。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这样,武汉转型发展才有强劲动力,高质量发展才能迈出坚实的步伐。

做好水的文章,写好水的故事

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抗洪精神”孕育于武汉是有渊源的。武汉因水而生,因水而兴。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从世界屋脊发源,穿高山峡谷,汇百川入海,滋养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哺育着勤劳勇敢的中华儿女。武汉是长江中游唯一超大城市,数千年来,长江经常爆发洪涝灾害,危及沿线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尤其集中在荆楚地段。1998年中国发生了百年不遇的大洪水,在防汛抗洪斗争中孕育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抗洪精神,不仅仅激励着我们与自然灾害作斗争,同时也提醒着我们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对于武汉而言,作为长江沿线最重要的城市之一,必须做好水的文章,写好水的故事。

首先是要保护好水。长江大保护,关键在于“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2020年1月,农业农村部发布关于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范围和时间的通告,宣布从2020年1月1日0时起开始实施长江十年禁渔计划。长江干流和重要支流除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以外的天然水域,最迟自2021年1月1日0时起实行暂定为期10年的常年禁捕,其间禁止天然渔业资源的生产性捕捞。“十年禁渔”不仅要禁止捕鱼,还要安置渔民,修复长江沿线生态环境,这项工程的根本目的就是要用切实可行的努力,为子孙后代留下一汪绿水青山。

其次是要管理好水。武汉是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所在地,也是在全国率先实行“河长制”“湖长制”的城市之一。2017年全国层面推行河长制以来,武汉市迅速行动,成立市河长制工作领导小组,并在全省率先出台工作方案。8年间,武汉河湖长制工作在实践探索中深化完善、迭代升级,目前,已开启全面强化、标本兼治、打造幸福河湖的新征程。实施这些举措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把水的保护和利用结合起来,让长江黄金水道和武汉的大量湖泊湿地发挥协同作用,形成“人水共生,天人合一”的美好生态景象,深入贯彻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最后是研究水。水资源是武汉的宝贵财富,要着力提高水资源研究和利用的层次和高度。值得一提的是,汉江国家实验室的筹建,将成为武汉“研究水”“利用水”“保护水”的重要载体,有助于把武汉打造成为中国水科学研究中心。

围绕“人”的发展

重塑新时代武汉之“重”

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实现人的发展作为支点建设的根本目标。武汉,作为中部地区人口最多、综合实力最强的超大城市,围绕“人”的发展重塑新时代武汉之“重”,成为弘扬“三大精神”的题中之义。

一是要吸引人。人口的数量规模对于保持城市活力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为此,应进一步提高人居环境水平,吸引更多人口流入武汉及武汉都市圈。同时,持续改善营商环境,吸引各类企业特别是企业总部或区域总部入驻武汉及都市圈。

二是要留住人。武汉拥有百万在校大学生,如何把年轻人留在武汉,是推进武汉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2013年以来,武汉实施了“百万大学生留汉工程”,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大学生留汉就业创业,这为武汉城市提供了重要的人力资源和发展动力。近年来,武汉加快推动武汉科教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持续实施“学子聚汉”工程,2022年以来留下高校毕业生96.8万人,为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武汉高质量发展汇聚起磅礴的青年人才力量。

三是要塑造人。要进一步完善医疗设备设施,加快打造全国预防医学高地和大健康产业重要基地。提高人民生命健康水平是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实践彰显,要把满足人民群众需要作为发展的第一要务,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

“三大精神”构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湖北篇章、武汉篇章,深刻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历史之问、时代之问。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历经革命烽火、建设艰辛、改革浪潮、复兴征程,创造了无数奇迹,铸就了伟大精神。武汉弘扬“三大精神”,就是要在经济建设和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咬定青山不放松”,集中资源,持续发力,坚定信心,提高武汉创新发展之“重”;就是要在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的过程中实现“绿水青山带笑颜”,围绕流域做文章,以长江黄金水道为纽带进一步扩大开放,提高武汉绿色和开放之“重”;就是要在民生发展和就业创业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人”的全面发展中体现新时代武汉之“重”。


(转载自大武汉客户端


 已阅 0  打印   下载   关闭 
关联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