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中国政府网|湖北政府网|繁体|无障碍

2020-04-13 10:04  |  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肩负方舱消杀任务 他们早晚连轴转


江汉区水务局排水队员在关键点位设置好消毒桶,用软管将消毒液滴入管网中    通讯员袁俊 供图

长江日报记者曹欣怡 乔驰 通讯员朱素芳 袁俊 李军

2月5日,武汉首批方舱医院之一的江汉方舱医院正式启用。截至3月9日休舱,该院累计收治轻症患者1848人,成为本市开放床位、累计收治人数、累计出院人数最多的方舱医院。

“医护人员零感染、患者零死亡”的数字背后,离不开运行保障部门对医疗废弃物、污水的及时有序处理。给下水道“打吊针”、两层防渗漏垃圾袋封严转运……一批“无名英雄”在岗位上发挥聪明才智,不惧辛劳,为避免废弃物次生灾害贡献了力量。

给下水道“打吊针”,他们是市政管网的“主治医师”

11日8时许,江汉区水务局,排水大队技术员杨志丹、吴涛和高红钢换好防护服,带领各自班组驾车出发,巡视下水道消杀点。

疫情防控期间,区水务局排水队负责对辖区内方舱医院、隔离酒店周边下水管网进行二次消杀,确保设施内的污水在流入市政管网前得到有效消毒。

“最多时有60多个点位,随着方舱医院和隔离点逐步关闭,目前还有16个点位。”杨志丹告诉长江日报记者,最初由于部分工人不能到岗,3个班组只能凑齐7人,“从早到晚连轴转,饿了就吃碗泡面,无论如何要完成当天的任务”。

保障市政管网畅通是排水队的主要职责,面对新的消杀任务,队员们从零开始,逐渐摸索出一套经验。

“2月4日接到江汉方舱医院的消杀任务,技术人员立刻进场摸排管网情况,从内部化粪池到周边下水道,每条管网的流向都要掌握。”吴涛说,每处点位的布置都需要仔细考量,既要靠近源头,也要防止漏掉关键点位,避免污水未经二次消毒汇入市政管网。

管网消杀就像射击,瞄准只是第一步,精准扣下扳机才能决定成败。找准点位后,队员们根据设施内人员数量,在井盖上布置50公斤或1吨容量的消毒液桶,将消毒液滴入下水管网中。

为了控制消毒液滴入速度,队员们尝试了许多办法。“最初在桶上安装水龙头控制流量,但还不够细致,我们便采购了输液器具,利用调节阀控制滴速。”杨志丹说。目前,这种给下水道“打吊针”的创新消杀方式也在全市得到推广。

保洁员“看脚走路”,地上的脏东西立马上前喷消毒液、拖地

4月10日,望着如今车来车往的解放大道,江汉区城市管理执法局质检二队解放下段班长丁利感慨地说:“武汉的生机终于回来了。”

作为区城管局方舱突击队的一员,丁利于2月10日进入江汉方舱医院,和其他5位同事负责二楼5个舱、200多张床位的清扫保洁、垃圾清运及消杀工作。

保洁工作量大且繁琐,清理好的垃圾须扔进医疗废弃物垃圾桶并喷洒消毒水,用两层垃圾袋逐层封严后送到压缩车上——240升的垃圾桶,丁利每天至少拖运60桶。

穿上防护服后,简单的保洁工作也变得十分困难。为了及时发现地面垃圾,丁利养成了“看脚走路”的习惯。有时发现地上有患者的呕吐物,丁利得立马上前喷消毒液、拖地,再将拖把清洗消毒,往往这一套做下来,她早已汗湿了衣襟。“宁可自己麻烦一点,只要能降低感染风险,助患者早日康复出院,就值了。”

区城管局环卫质量管理中心主任李伟介绍,此次城管局共派驻164名保洁人员进入江汉方舱医院。为避免医疗废弃物造成污染,单位专门买来防渗漏垃圾袋,贴上“医疗废物”标签,垃圾收集好后转运至指定医废垃圾处理厂进行无害化处理。



(转载自长江日报)



 已阅 0  打印   下载   关闭 
关联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