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广播电视台:青山小区式隔离点生活污水处理要“过三关”
武汉市青山区东部有一个最大的小区式隔离点,收治轻症患者、密切接触者,先后收治了1000余名轻症患者和密切接触者。
那么,大量的医疗和生活污水是怎么达标排放的?
3月1日,在青山最东部,距中心城区15公里,紧邻高速公路,这是一个规模较大的居民小区,这是武汉市九医院东院A区隔离点。记者看到,青山区疫情防控指挥部九医院东院A区分指挥部就设在小区管理用房中,目前整个小区实施密封管理。
武汉市九医院东院A区疫情防控指挥部指挥长告诉记者说,“这么多人生活居住,医疗生活污水无害排放尤为重要,这个小区总共1500多套居民住宅,但由于排污管网没有建立,尚未交付使用。如果小区用作医学观察隔离点,必须解决医学生活废水排污问题的收集处理难题,否则,绝不可以使用,造成二次污染。”
记者现场看到,小区原有的污水池外,“外挂”各种管道、水泵,另外在旁边耸立着两个储存污水的密封钢制方槽,方槽边设有五套自动投药装置,小区内产生的所有的生活污水,在这里汇集,在投入消毒药品后,经过1.5个小时的消毒处理后,通过新建的污水管道输送至白玉山一体化污水处理站,目前完全达到了医疗生活污水的处理能力。

“以前小区没有排污管网,为了保障隔离点污水达标排放,必须尽最大努力形成最优方案,在最短时间内完成管网建设任务,于是边收治患者边施工排污管网,仅仅用了10天便完成了逆袭”。青山水务局河长办负责人江群告诉记者。
据青山区水务局重点工程办公室负责人阮英介绍,2月4日晚,指挥部下达命令:10天内建成一套智能化的污水收集处理系统,要完全满足这个隔离点排污需要。
2月5日,青山水务局便组织勘察设计技术人员进行勘察设计,现场环境十分复杂,需要新铺设一条排污管接入800米外的白玉山明渠污水处理系统,必须穿过厂房、民房、道路并需要跨越明渠,为找寻最佳的管道铺设路由,青山区水务局会同设计、施工单位,实地勘察,采用无人机作业,地空作战一步一量,图上作业找寻出最佳最短管网路由,仅用三天时间拿出可行性报告和施工方案,并于2月8日,正式开工实施。
武汉源发市政公司方经理至今回忆起那段日子仍然十分感慨,那时公司基本放假,绝大多数施工人员已离汉,但在接到任务后,公司领导迅速动员所有在武汉的员工,组建了50人的施工突击队 ,克服冬季雨雪冰冻天气,24小时昼夜施工,很多施工人员每天只有不到4小时短暂休息时间,所有人员被明确告知,没有人员轮换,确实是拼命抢出来工程。
这个医学观察隔离点事关青山区“应收尽收”大局。
青山水务局重点办负责人阮英介绍说,最大的困难是能达到标准的污水收集处理系统,全国都找不到货,所有人都发动起来,一家家找,最后在山东潍坊找到了设备,历经艰难运回了设备,但由于武汉实施最严格的城市管控,厂家表示没办法派人安装,安装技术要求极高,这些都得自己解决。

后来,通过厂家安装技术人员远程视频指导,源发市政公司的施工人员边学边干,终于安装成功,2月18日正式投入使用,设备仪表上显示出红色的数据。
作为医学观察点,该小区的污水处理工作要分别在三处投药消毒,也叫过“三关”:一是楼栋化粪池和小区化粪池;二是收集反应池;三是污水处理站前池。且收集反应池出水总氯含量控制不超过10mg/L,污水处理站前池余氯含量控制不超过0.5mg/L。
3月1日上午11时,记者看到,设在小区内的青山区水质在线监测系统监测实时数据表明,“第二关”收集反应池出水排放的总氯数据是7.5mg/L,完全符合标准。
还有更严格的标准,经过初步消毒处理的污水由收集反应池排放,穿过凌空架设在数米深的白玉山明渠的管道,流入800米以外的污水处理站前池。
记者来到白玉山污水处理站,这个污水处理站设计处理量5000m³/D,专门处理白玉山明渠周边20000人的生活污水,而之前的该医学观察隔离点小区污水处理管网并没有接入该站,这次相当于成功搭建了一个集医疗和生活污水处理的“外网”。
记者在处理站前池看到余氯监测设备监测的数据为0.04mg/L,远低于0.5mg/L的余氯含量标准,完全满足污水处理厂处理要求。
经过处理后,污水经过“第三关”,从几个椭圆形处理罐中流出,变成了清澈如自来水般的清水流入白玉山明渠。

青山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处理的水PH、SS、COD、BOD、氨氮、TP六个指标定期接受第三方监测机构取样检测,目前完全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 一级A标准。
据了解,这套污水处理系统智能化极高,数据精细,只需要2~3个工作人员即可操作,而在交付之前,则需要每天投入2~3辆污水罐车每天全密封拖送运输。即使疫情结束,这个污水处理系统可整体移交给小区使用。
(转载自武汉广播电视台)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097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