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中国政府网|湖北政府网|繁体|无障碍

2019-11-12 08:11  |  武汉市水务局

长江日报:向世界展示中国生态治水“示范样本”



清澈见底的东湖碧波,让公开水域游泳男子选手们尽情挥洒、发挥实力


女子选手们争先跃入湖水中


中国队选手奋力前行


清澈湖水让帆船的倒影鲜明

水清、岸绿、景美,借助军运会的舞台,东湖生态治水之路的成功经验获得世界点赞,“东湖模式”成为武汉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范本,成为未来武汉绿色发展的发力点。当来自世界各地的运动员们跃入东湖,开始奋力击浪的那一刻,这片承载过“东湖会晤”的一汪碧水不仅为军运会而荡漾,更是连同东湖33平方公里水域,共同向全世界递出一张金色名片,展示美丽中国人与自然生态和谐共处的城中湖典范,展示中国绿色发展生态优先的坚实脚步和坚定信念。

敢打硬仗 变不可能为可能

时隔20年公开水域泳赛东湖“重启”

军运会东湖水环境保障项目水域面积27万平方米,是军运会保障面积最大的赛场。曾经的东湖,水质仅在Ⅳ类以下,水环境治理基础差、水生态受损严重。要达到军运会公开水域游泳赛场的水质保障要求,东湖风景区所面临的水环境改善的压力巨大。

然而,2019年10月23日的东湖最大子湖郭郑湖上,军运会公开水域游泳顺利开赛。

“水质是赛会在赛前最担心的问题,但待到开赛时,肉眼可见的清澈湖水已经回答了一切。”东湖风景区竞委会工作人员回忆,早在18日,就有各国运动队开始入场进行公开水域游泳训练,“没有任何一位运动员对东湖水质提出异议,水质清澈见底,运动员们在训练结束后还在湖里漂着玩,非常享受,不肯上岸。”

这是在时隔20年后,公开水域游泳项目重回军运会。这项赛事之所以连续缺席四届军运会,只因为环境、水质能够达到承办这项赛事的天然水域,珍稀难寻。

“在自然水域开展的项目,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很大,对运动员的身体要求较高,水温、风力、水流等,都会对比赛结果产生影响。”军运会公开水域游泳竞赛委员会负责人莫亚娇说,在第一届和第二届军运会,均设置有公开水域游泳比赛,但从第三届军运会开始,这项比赛就取消了,直到此次第七届军运会“重启”,公开水域游泳项目已在军运会取消了整整20年。

公开水域游泳是奥运项目。因为是在天然的江河湖海里比赛,水质和水域的安全性是最受关注的问题。2008年在澳大利亚的世界游泳锦标赛上,就因为海滩附近水母过多,运动员在比赛中受伤。

东湖美,首要是水质美。近年来,东湖的水体水质改善显著。今年前6个月,东湖最大子湖郭郑湖已连续6个月保持Ⅲ类水质,还在40年来首度监测到Ⅱ类水质。在这样的水中,运动员们发挥起来自然是“无所顾忌”,比赛进行可谓酣畅淋漓。

承蒙东湖独一无二的良好水质,得天独厚的山水环境,公开水域游泳各项赛事得以顺利进行。赛事留下的不仅仅是一片片沸腾的湖面,还有运动员们对这片赛场的由衷赞美。女子冠军法国队的选手卡若琳·朱伊斯这样评价东湖赛场:“我很惊讶这里有着如此清澈的湖水!”莫亚娇则表示:“东湖是我所看到最好的赛场,没有之一。”

领导押帽子 企业押票子

勇于应对高温干旱 攻克水位降低难关

运动员对东湖水清澈的一句衷心赞美,背后是东湖风景区为净化水质、恢复水生态奋战到最后一刻的努力。东湖水环境治理是难点,省市多级领导关注。东湖风景区勇于担当,关键时刻显魄力,管委会领导押帽子,责任企业押票子。专家反复论证,创新生态技术,日夜盯紧现场,最终使郭郑湖涉赛水体达到Ⅲ类水质,得到军体联、竞委会的高度赞誉。

经过多年持续整治,东湖水质已有极大提升,创40年来最好水质,但临近军运会时,赛前季节性干旱、防汛导致水位降低等因素出现,水位相比往年同期下降近1米,加上10月份以来持续的高温天气,给水质保障工作带来极大困难。

在此极端困难情况下,东湖风景区勇于担当、调配力量,为了这一池碧水,可谓“上天入水”,完成官桥湖与郭郑湖、菱角湖与郭郑湖、湖溪河与喻家湖帘口的封堵,努力消减外围对比赛水域的影响。与中科院水生所、省水科院等科研单位合作,运用高分辨率卫片、无人机、实时视频等技术手段,对涉赛水域水质全时监测,每天分析数据,掌握动态变化。

经环保部门监测,在公开水域赛事举办期间,郭郑湖涉赛水域四个水质监测点位,其中仅一个点位的一项指标为Ⅲ类水平,其余点位全部指标均达到了Ⅱ类水质的优异水平,对照东湖从未在10月份达到Ⅲ类水质的历史纪录,东湖风景区变不可能为可能,超规格完成了竞赛水质的保障任务,实现“奥运+”级水平的水质水环境,给军运会赛会负责人、参赛各国运动员留下极为深刻印象。

40年首次10月达到三类水质

东湖生态治水成绩单再创高分

东湖是大湖、名湖、城中湖,水域面积大、人类活动密集、居于城市中心区,都是水环境保护的不利因素和巨大挑战。然而,近两年来,东湖风景区以水环境治理为核心,以“增Ⅱ类、扩Ⅲ类、转Ⅳ类、灭Ⅴ类”为目标,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落实河湖长制,书写生态保护绿色文章。探索出一条“水岸同治、生态修复、自我净化”为主的东湖生态治水模式,成为中国城市内湖治理的绿色示范样本。

自2018年7月开始,为进一步提升东湖水质,实现军运会赛场保障要求,东湖风景区发起“五大宣战”,向劣质水体的子湖宣战、向初期雨水宣战、向不达标尾水宣战、向湖边塘宣战、向小游船污染宣战。

通过不懈努力,东湖治水取得锁定岸线、退渔还湖、小游船整治、湖边塘治理、排口整治、全域保洁、尾水不入湖、水质监测加密八项标志性成果。经过水岸同治、湖塘齐治、流域共治、官民合治等一系列科学生态综合治理手段,东湖水质逐步好转,碧波荡漾,水鸟翩跹。

筹办军运会一年多来,东湖多举措打赢水质攻坚仗。2019年4月11日,“助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长江”全国引领性劳动和技能竞赛2018年度竞赛考核评比结果公布:武汉东湖获评成为“长江经济带2018年最美河流(湖泊)”,成为唯一入选的城中湖,成为推行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实践典范,成为引领生态治水的国家级“示范样本”。

东湖风景区水务局介绍,一年来,该区构建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的湖泊管理保护机制,东湖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生态措施,避免人工干预的“透析式”治理,改良生态系统。同时通过植被规划、人工湿地等方式,有的放矢净化水体,注重促进水质“自我修复”,提升水体“免疫力”,从而探索出一条生态治水之路。

军运会圆满举行,伴随新时代奋进的脚步,东湖展示出最美的成色。最大城中湖华丽升级最美城中湖,成就美丽中心生态典范。在“两山”理论的引导下、在五大发展理念的实践中,东湖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解决方案。这是东湖对历史的铿锵回答。

生态治水,久久为功。未来,东湖将进一步改善东湖水环境质量,继续通过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水景观提升捍卫“最美城中湖”的荣誉,力争在2020年实现东湖全域Ⅲ类水质,永续东湖之水的生态活力。



(转载自长江日报)


 已阅 0  打印   下载   关闭 
关联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