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一夜能清理100余吨,他们在齐腰的污水里疏通城市“血管”
长江日报-长江网5月23日讯(见习记者王怡人 通讯员张开元)22日晚8时30分,长江日报-长江网记者到达百步亭温馨路箱涵现场,“排渍疏涝 注意安全”的施工提示牌,已一字排开。

百步亭温馨路疏涝现场 见习记者王怡人 摄
工人们正在等待。温馨路上游的箱涵正处于兴业路和温馨路路口中央,过往车辆不断穿行。作业条件暂不具备,江岸区排水管理站疏涝一组、二组的工人们将鼓风机打开。
“至少要提前通风半个小时。”现场一位工人说,只有等有害气体排出后,队员们才能下井。
晚8时40分,在气体探测仪检测确认安全后,第一批队员依次下井,疏涝作业正式启动。
由于箱涵较深,看不到内部情况。记者请求进入箱涵内部观察作业。鉴于安全考虑,这一请求未被允许。井外工人介绍,下井的三人是有分工的。下井后,一人负责清理水下结块的淤泥砂石,另有一人装袋打包,第三人则负责将污泥袋传递上来。记者看到,不到半个小时,路旁已经堆积了数十袋污物。

污泥袋正被疏涝队员提上来 见习记者王怡人 摄
晚9时10分,井口传来人声,第一批疏涝队员完成半小时作业陆续上井。“还好,不算严重”,班组长陶恒第一个上来,挥手示意一旁待命的队员跟进。他用手比划,井下水深埋过腰,淤泥有膝盖深,淤积情况还不算严重。作为疏捞队的班组长,陶恒每次都会率先下井,在他的记忆中,淤积严重的时候,淤泥甚至高过腰部。

吸污车开始运行 见习记者王怡人 摄
持续人工作业,时间一分一秒过去。23日零时30分,箱涵内的大块淤泥砂石基本被清理干净,吸污车登场。一根大腿粗的水管被传递下去,随着发动机的低鸣,大量污水淤泥被抽进车里。
仅半个小时,吸污车就吸满一车污水——7到12吨。“有了它,我们省力多了”,工人们笑着说,以前光凭人工,一整夜最多也只能清理30吨左右的淤泥污水,现在可提升至100余吨。
(转载自长江日报)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097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