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黄孝河机场河向“美颜”进发
河宽水清、鱼虾成群,昔日水乡风采又将重现。
黄孝河、机场河,为汉口两条主要的排水河道,汇水总面积约130平方公里,主要流经汉口老城区。根治两河的水体污染,业界称,难度堪比获得“诺贝尔奖”。
但这难不倒英雄的武汉人民。近年来,武汉“治水”成效明显,黄孝河、机场河水体已不再黑臭。
与此同时,一场空前规模的深入治理工程启动,确保河流水质长治久清,还之汩汩绿水。

全球知名项目 只为减少溢流频次
摊开武汉市地图,黄孝河、机场河呈倒“人”字形,流经江岸、江汉、硚口、东西湖等城区,沿线人口稠密。
一个多世纪以来,从“黄金水道”到汉口“龙须沟”,再到半明半暗的“排水渠”,黄孝河、机场河既哺育了城市,又因丧失自净能力沦为城市之痛。
与水和谐共生,百湖之城武汉近年的探索渐成体系。继箱涵首次清淤、上游截污、河道清淤和补给供水等举措后,2017年,武汉实施了黄孝河、机场河水环境综合治理一期工程,成效较为显著。其中,黄孝河新建了钢坝和截污闸;机场河进行了明渠段和箱涵段清淤。
“一期工程主要解决了晴天污水直排河道的问题,基本实现了水体不黑不臭。”省住建厅城建处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5月,黄孝河、机场河水体整治通过了国家组织的专项检查。
“河水颜色干净了,异味也消失了,跟以前大不一样。”6月8日下午,东方恒星园小区居民姚丽玲正在金桥大道附近漫步,她告诉记者,尽管水体情况好转,但每逢大雨,河道会溢水。
2019年8月,由中建三局、中南市政院等单位组成的联合体启动黄孝河、机场河水环境综合治理二期工程,建设内容涉及排水工程、旱天截污工程、合流制溢流污染控制工程、清淤工程、生态补水工程、水生态修复工程、景观绿化工程、智慧水务工程8个大类10个子项。项目投资额52.29亿元,是当前武汉市最大的水务环保工程,也是湖北首个收入全球基础设施中心项目库的项目。
“合流制污水(CSOs)在雨季溢流至黄孝河,是导致其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二期工程投运后,年溢流频次可控制在10次以内。”中建三局绿投公司项目总工程师刘军说。
45万方“地下水库” 让市民不再看海
6月8日,武汉市汉口常青路边的常青公园一角,机声轰鸣,2台35米高的三轴桩机打入淤泥深处。正在施工的是二期工程子项之一——常青CSOs调蓄池。
黄孝河、机场河排水系统覆盖老城区,雨污分流实施难度极大,武汉市暂时保留合流制排水管网。但实测数据显示,河流周边的污水处理厂处于满负荷运行状态,雨季溢流将更加严重。
“调蓄池就相当于一个‘地下水库’”,项目负责人吴华波介绍,暴雨天气,它能快速收集过载的雨水,防止城市内涝;干旱天气,能对河流补水,减少河流干枯、恶臭。
常青CSOs调蓄池占地超过2个足球场,最深处达14米,一旦发生汛情,10万立方米的容量可以快速收集雨水,减少城市看海概率。整个二期项目中,这样的“地下水库”共有3个,总库容达45万立方米,规模为华中第一。
除雨水收集与调洪功能外,“地下水库”还兼具高效沉淀的预处理能力。“雨水进入调蓄池之前,大颗粒垃圾会经过格栅过滤,入池之后泥沙还将分级沉淀处理,最终溢流入河的是清水。”中建三局黄孝河、机场河项目指挥长朱飞龙说,建成后对雨水的处理能力可达10立方米/秒,整体处理效率全国第一。
黄孝河、机场河周边是城市建成区,环境景观要求高。记者还了解到,项目采用“上公园+下水库”全地下式设计,既节省城市空间,又能美化市容市貌。此外,根据设计方案,调蓄池及强化处理设施的周围,还将大面积植花种草,治理污染的同时,打造景观节点。
抢工抢时 防疫防汛两不误
105名抢险队员火速集结,18台工程车有序穿插,70分钟内化解暴雨导致的河道决堤险情……6月4日上午,黄孝河机场河水环境综合治理二期PPP项目开展了一场防汛应急演练。
“根据气象部门预测,武汉今年可能会出现大汛,我们必须加强应急防汛预案管理。”吴华波说,降水易对河道作业、基坑作业造成积水、失稳等安全隐患,除演练外,他们还准备了柴油抽水泵、游泳圈、救生衣、防汛沙袋等物资,对工人反复培训。
一分钟也不敢耽误。受疫情及汛期等多方因素影响,项目全年有效建设周期仅为8个月。在项目安全生产月启动会上,全体人员立下了 “目标不变、产值不变”的军令状。
项目精细设计每一道工序,力求实现工效最大化。“早在封闭管理期间,我们就在线上完成了设计方案、施工图评审,这方面完全没受疫情影响。”刘军说,针对近期的土方作业,项目部还编制了专项方案,精确到每天出土方量、运输方式、运输线路等。
“每天晚上十点,施工现场仍是一片灯火通明。任务压在肩上,不多做点事,心里过意不去,舍不得走啊。”项目生产经理张诗雄介绍,有7名管理人员曾参与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部分人员还参与维保及结算工作,才下“两山”,立马投入项目,每天工作超过15个小时。
目前,项目现场500多名管理人员与建设者,实施“三班”倒狠抓进度,二期工程整体建设已完成约四分之一,日均产值近500万元,复工70余天,累计创造产值超3亿元。
(转载自湖北日报)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097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