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中国政府网|湖北政府网|繁体|无障碍

2020-07-02 10:07  |  楚天都市报

楚天都市报:地下疏捞工 为城市清肠


疏捞工在闷热、脏臭的井下作业

将淤泥从井下清理出来

回到休息区,首先要补水

打开井盖,首要工作便是检测井下空气指标

邓志立穿上厚重的防水服,确认安全后下井

作业完毕,汗水浸透工作服

7月1日,梅雨季的强降雨暂歇,烈日下,气温已经蹿上35℃。

武汉市洪山区南湖大道上,50岁的疏捞工邓志立在工友的帮助下,套上连体胶衣、戴好安全帽,整理好口罩和头灯,钻入一个打开的窨井。

井口外,工友金启发双手紧紧拽着邓志立身上的安全绳,邓德坤在一旁疏导车流确保作业现场安全。这是洪山区水务和湖泊局排水队员正在进行下水道的疏捞作业。

武汉入梅以来,已接连遭遇多轮强降雨,作为城市的“肠道”,地下排水管网承担着巨大压力。

洪山区水务和湖泊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每次降雨,雨水都会将泥土和垃圾等杂物冲入下水道,而为了保障下一轮降雨时排水通畅,疏捞工们顾不上烈日当头,要及时对排水管网进行疏捞维护。

下井前,准备工作也必不可少。邓德坤告诉记者,一般来说,马路上的雨水井大约是50多米一个,确定好要下的井后,相邻的两个井盖也要一并打开提前进行通风,疏捞工下井前,他都要用专门的仪器检测井下空气是否合格,确认安全才能下井。

除了邓志立,工友金启发、邓德坤都是疏捞工,他们几人要轮流下井。“夏天天气热,井下异味大,一般一个小时我们就轮换一次。”

楚天都市报摄影记者要来全套装备,跟着疏捞工邓志立下井拍摄。虽然戴着口罩,但刚坐到井口,就闻到井下窜上来的臭味。下到井底后,记者没呆多久就已经浑身汗湿,感到难以忍受,而邓志立还要将井底的淤泥一锹锹铲进桶里,再吊出井口,着实不易。

“我们现在实行淤泥不落地的精细化疏捞作业标准。”疏捞2班班长黄政权告诉记者,以前是淤泥捞出来先堆在路边,再由另外一拨人清运,有时一堆就是几个小时。而现在,淤泥捞上来后先装进编织袋,再全部倒入专门的清淤车送走,不会污染附近的路面。

临近中午,记者离开时已是烈日当头,疏捞工们仍在淌着汗水忙碌。邓志立说,他从事疏捞工作7年,早已习惯了恶劣的工作环境。“我们弄脏了自己,换来城市‘肠道’的清洁和畅通,值得。”


(转载自楚天都市报)


 已阅 0  打印   下载   关闭 
关联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