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硬仗一场接着一场打,武汉战疫斗汛显英雄本色

2020年7月30日,长江汉口龙王庙江段,水位高出路面。 记者詹松 摄
长江网8月7日讯 城在水下。整整31天,长江洪水以超出武汉城市平均地面高程3米以上的高度,在一堤之隔市民的“头顶”上汹涌奔腾。2020年夏天,武汉经历了历史第四高洪峰、单站日降水量历史最高、24年来最长梅雨季等多重考验,英雄的武汉人民众志成城,在疫情防控武汉保卫战取得决定性成果之后,从容应对。8月6日2时,武汉关水位退出27.30米的警戒线,英雄城在常态化防控疫魔的同时,再次战胜洪魔,谱写了抗洪史上新时代的篇章。
新冠疫情、大洪水、“暴力梅”
英雄武汉接连闯难关
2020年的武汉真难!抗击疫情的武汉保卫战打得艰苦卓绝,大洪水、“暴力梅”接踵而至。“今年的汛情和1998年非常相似。”武汉水务专家说。
长江上游来水大,洞庭湖、汉江猛灌,下游鄱阳湖涨水快,对长江武汉段形成顶托之势,正所谓“上泄下顶两边灌”。长江武汉段承受着洪水“上下夹击”。

从7月7日起武汉关水位超警戒线,持续整整一个月,大堤长时间被洪水浸泡。7月12日23时,长江干流汉口站,洪峰水位28.77米,为武汉自1865年有水文记录历史以来第四高水位,比1998年最高洪峰仅低0.66米。
与此同时,8轮暴雨一轮接一轮袭来,没有喘息,急的时候没日没夜。
今年武汉的“暴力梅”来势汹汹,梅雨季足有43天,成为24年来最为漫长的梅雨季。江夏区乌龙泉站日降水量达472.3毫米,创下历史之最。

7月7日上午7点,长江汉口站水位进入27.30米警戒水位。记者肖僖 摄
这期间恰逢5.9万名学生参加高考,7.2万名学生参加中考,他们能不能顺利进入考场,成了全国媒体关注的焦点。
汛情告急,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都在牵挂。他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各地区和有关部门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防汛救灾工作;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压实责任,勇于担当,全力抢险救援,尽最大努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武汉迅速行动,防汛盯得紧,常态化疫情防控一刻不放松。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忠林召开动员大会,代表全市干部立下了四个确保的铮铮誓言:确保江河不决堤、确保湖库不溃坝、确保城市不内涝、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不受损失。
全市上下同心,坚决防止疫情汛情叠加,在三镇与洪水展开大决战。
争胜两场攻坚战
英雄武汉打出威风
连续作战,敢打敢拼,从严从实,尽锐出战。其间两场攻坚战,激战犹酣:一仗是7月7日第七轮罕见暴雨遇上高考,另一仗是7月12日历史第四高洪峰抵汉。
7月6日,高考前一天。第七轮强降雨肆虐江城,短短10个小时,长江武汉段水位上涨0.21米,不断逼近警戒水位。“刀子架到了脖子上”,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当机立断,早晨5时提升武汉防汛应急响应级别至Ⅲ级,一个半小时后,再次提升至Ⅱ级,城市排涝应急响应也提升到Ⅱ级,并提出要求“二级响应、一级战备”。
市领导要求:“以父母之心对待高考应急,做最坏打算,一旦遇到大的渍水,背也要把考生背进考场。”
6日下午,汤逊湖、东湖告急!“必须让湖泊水位降下来!”市防汛抗旱指挥部精准调度:350米应急排水通道在九峰渠连夜抢出,分流东湖雨水;江夏十里长渠紧急打通,江夏海口泵站援助抽排,降低汤逊湖水位……重点湖泊逐步回归安全水位,给后续雨水腾出空间。
深夜,2000名水务工作者出现在街头,值守重要路段,暴雨中,他们与应急管理、交管、城管、园林等部门人员穿着“黄马甲”,密切配合,抢排水,保畅通。

7月6日,水果湖中学目前没有渍水。当天,武昌区水务局安排两台抽排车在水果湖中学门前值守。记者王怡人 摄
水果湖中学考点因地势低,历来是易渍点。考生家长高女士回忆,想起2016年那场暴雨,担心学生要坐橡皮筏才能进学校。7日一早,她和孩子准备好长筒雨靴,不料出了门才发现没有渍水。每隔半小时,她的手机就能收到出行提醒。考点附近,到处都能看到“黄马甲”们忙碌的身影。
这次高考,武汉交出5个“零”的圆满答卷:全市考点无体温异常发热考生、无备用隔离考场启用、无突发事件、无考务偶发事故、无因渍水和交通问题误考考生。
斗罢难险再出发,硬仗一场接一场。
7月12日,长江1号洪水奔腾而来,武汉关洪峰水位涨到28.77米。全市境内808公里堤防上,3万多人枕戈待旦,日夜巡查。广大党员干部用身影而不是声音指挥,时刻保持大战状态。
“参加过战疫,战汛也不能落下。”从战疫到战汛,英雄的武汉人民越是艰险越向前,脱下防护服再穿深筒靴。戴着口罩巡堤查险,今年的防汛就是不一般。

7月14日凌晨,武金堤防汛突击队员拉网式排查堤防背水面渗水、管涌、跌窝等险情。 记者苗剑 摄
中建三局二公司首批到达武金堤的防汛抢险突击队队员一共20人,其中8人曾参建过火神山医院。
“没有发现管涌!水位正常!”7月13日傍晚6时,刚刚巡完堤的突击队队长周勤和队员回到值守点,来不及喘口气,第一时间将巡堤情况记到了值守本上。
战疫期间,周勤加入自己所在单位武汉市汉口医院的“送餐小分队”,为全院一线医护人员及患者送餐。
现在,巡堤需要24小时不间断。周勤说,深夜巡堤,他们经常三个人并排走,或者“品”字形前进,“我们必须全神贯注,关注着各种风吹草动,要不断讲话,怕困意来袭不小心落入水中,会聊聊抗疫那会儿发生的事,让大脑保持清醒”。
全市水位站点790余处、雨量站点500余处、视频监控点6万余个,如“千里眼”般灵通,各类数据第一时间发送到每个基层防汛责任人手机上。
武汉组建18支抢险救援分队,成为战汛尖刀队。1.2万余人整装待发,如箭在弦,一旦出现险情,尖刀队能就近快速抵达处置。
洪峰过境,长江大堤巍然屹立,全市生产生活井然有序。东风本田三厂的生产线上,平均每50.1秒就下线一辆汽车。夜幕降临,汉阳门公园的广场舞依然热闹。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洲滩民垸提前转移4万多人
英雄武汉情系百姓安危冷暖
只要有一线希望,就不放弃一个生命——“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在战疫中得到生动诠释。
这一理念又在防汛排涝的硬仗中开花结果。
7月11日17时,天兴洲18年来首次主动行洪。

7月11日,按照天兴乡防洪预案,洪山区于下午17时开始扒口操作,从洲尾口门处扒口行洪,在漫堤前引江水缓慢进洲。记者史伟 摄
天兴洲是长江较大的江心洲之一,洲上建有垸堤。如一味死守,可能发生溃口或漫溢等更大险情。“主动扒口,让开水道,实际是将损失减小至最低的方式。”防汛专家说。
11日当天,指挥部对全洲进行拉网式排查,确定除扒口操作人员外,已无村民留在洲上。留守的天兴洲30名党员群众日夜不休,驻堤、巡查,成为村民的“眼睛”,看顾家园。
对于那些无法投靠亲友的村民,洪山区设置街道口小学东方雅园分校为集中安置点,集中安置126人。
离家匆忙,78岁的曾祥鑫只带了几件换洗衣物,本来还有点担心,没想到工作人员把床单、被套、洗漱用品都准备好了,“大到热水器、空调,小到蚊香、花露水,都考虑到了”。
每天下午,71岁的杜大珍会邀上三五好友,做一套老年保健操;吃过晚饭,再搬个小凳到广场看场露天电影。
根据防洪预案,武汉精细化调度,对一些洲滩民垸能保则保,当弃则弃。据了解,全市共计提前疏散转移4万多人,其中集中妥善安置6970人。
防汛卫生应急工作队在各区组建,队伍里专家和医生上千人,为防汛安置点居民送医送药。他们基本上都在战疫一线拼杀过。
人民至上的理念还体现在城市老渍水点的治理上。
虎泉街保利华都是全市59个易渍水点之一。此处地势低洼,7月6日暴雨出现了倒灌渍水,居民出行受到影响。
市领导两次亲临现场提出,不能次次渍水次次治,要及时补短板、堵漏洞,最大限度减少对市民的影响。

水务人员遥控“龙吸水”小坦克“爬”下抢险车。 记者万建辉 摄
18日夜暴雨再次袭来。80余名水务人员、7台“龙吸水”、11台迪沃泵车和若干移动泵车迅速集结到保利华都。洪山区排水抢修泵车班班长吴刚说:“今天把‘压箱底’的设备都调来了。”
一夜奋战,该“顽固”渍水点未出现明显渍水。
据悉,保利华都的排水管网改建项目已于近期上马,力求长远解决问题。
1998年约30万人上堤,今年3万多人上堤
英雄武汉打好主动仗
“宁可备而无汛,不可汛而不备。”
堤防的防洪能力今非昔比。相比1998年,长江干堤均按照1954年最高洪水位超高1.5~2米进行建设。武昌月亮湾段曾经的土堤已经升级为钢筋混凝土堤坝,还新装了铝合金防洪墙,拆装灵活。
早在3月上旬,在疫情防控关键时期,武汉就开始备汛,出现了一大批“地下逆行者”。疏捞队员穿着防护服,揭开窨井盖,冒着风险钻进下水道疏通,确保下雨天排水畅通。
“4月底必须通水!”3月11日,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在汉阳东湖低排泵站检查时要求立下“军令状”,项目事关武汉开发区低洼地区排渍。
因疫情管控,工人不足,物料无法进入施工现场。项目组派出车辆到黄冈、云梦、孝感等地村湾去接工人返汉,多方协调各种施工物料、机械运输,争分夺秒,挂图作战,日夜奋战,保证了工程质量和进度。
“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包括堤防整治、排涝泵站等在内的全市61项防洪重点工程,按目标节点完成汛前工作任务,为今年防汛打下扎实基础。
再看一组对比数据:武汉1998年约30万人上堤,今年仅3.2万余人上堤。
防汛少动用人,不影响城市正常运转,这是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的追求。
城市有韧性,设施有能力,巡堤队伍更具专业素养。
“巡堤一定要仔细,手到、脚到、眼到、耳到。”横店街道水利站老员工张梓林一边扒开杂草,俯身观察堤坡,一边向身旁的年轻队员传授巡堤经验。
长江日报官微推出一图看懂的《防汛排渍知识手册》,通过手机在大堤上传阅。
防汛哨棚哨长制是今年防汛的一种创新,巡堤也纳入精细管理。原则上,每两个哨棚设立一名哨长,每两公里堤段一名哨长。每个哨棚的巡堤距离向前推进20米,不留巡堤真空地带。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武汉人奋战疫魔,慎终如始;而今击退洪魔,勠力同心。

蓝天白云下的抗洪纪念碑巍然屹立。记者喻志勇 摄
洪水,从汉阳江滩的大禹雕像前退去;
洪水,从1998年立过“誓与大堤共存亡”生死牌的龙王庙前退去;
洪水,从巍然屹立的武汉防汛纪念碑前退去……
2020年夏,英雄城武汉安澜,英雄的精神至今都在传扬。
(转载自长江日报)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097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