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武汉市水务防汛信息中心闻汛出征 数字夯实防汛“安全堤”

市防汛抗旱指挥部调度大厅会商现场。

中心成员持续提档升级防汛排涝信息系统。

汛期坚持一线巡检,发现问题第一时间处置。





各类数据图像为科学防汛提供技术支撑。
今年汛期,武汉遭遇历史第二超长梅雨期和有水文记录历史以来的长江第四高水位。面对异常严峻的防汛形势,我市立足防大汛排大涝抢大险救大灾,不断强化技术支撑,确保城市安全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8月3日,湖北省委组织部印发《全省防汛救灾一线基层党组织先进事迹通报》,对在防汛救灾一线表现突出的武汉市水务防汛信息中心党支部等9个基层党组织予以表扬。
自3月14日转战防汛备汛至8月9日0时防汛应急响应等级由Ⅲ级调整至Ⅳ级,市水务防汛信息中心的党员干部连续奋战148天,用信息系统织密防汛安全数字网,为科学防汛提供技术支撑,为全市打赢打好防汛排涝战贡献力量。
■ 未雨绸缪打“主动战”
积极推进复工复产提档升级防汛排涝信息系统
7月6日,武汉迎来入梅后第七轮强降雨。气象部门连发3条气象预警。市防汛指挥部宣布将防汛应急响应级别由Ⅳ级提升至Ⅲ级,后又由Ⅲ级提升至Ⅱ级。
气氛紧张的市防指调度大厅里,挤满了各级领导和相关部门工作人员。所有人的目光焦点,都汇聚在指挥部的大屏幕上。
“紫阳东路有渍水,赶紧联系现场值守人员加大抽排”“尽快联系媒体,发布通报,提醒广大市民,合理选择出行方式及时间,避开降雨高峰和易渍水点”……结合视频画面,一条又一条的指令从指挥部发出,各项抢险救灾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当天下午,主城渍水消失大半。
“信息化建设在辅助防汛指挥调度决策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市水务防汛信息中心通信技术科科长孟凡生称,用于呈现数据、图像等资料的大屏早在年初就已建设完毕,会议系统打通了和各区以及应急部门的链路,“未雨绸缪,方能赢得主动”。
今年3月,面对即将到来的汛期,市水务防汛信息中心在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时,着手谋划今年的备汛工作。3月8日,中心利用夜晚组织召开了防汛备汛专题会议,开始了汛前准备的动员和部署。随着3月13日下沉社区防疫人员按令有序撤回后,信息中心全员立即投入新的战场。
作为城市排涝主力军,泵站的运行状况需要第一时间获知。为了汛期能及时掌握第一手材料,市水务防汛信息中心党员干部兵分三路前往新城区15座泵站,推进数据对接等复工复产工作。
“协调生产,将泵站的视频监控对接到我们的平台上,再打通网络”,中心总工林锦羽说,推动排涝泵站智慧管理系统建设的工作,等不起、慢不得。
其间,一系列备汛工作快马加鞭:3月,武汉市灾后水系测报系统、管网隐患排查等涉及防汛重点项目全面复工,全市新增200多处前端监测监控站点,市防办视频会商系统全面升级。4月底,武汉水务综合管理平台完成优化,武汉水务通App全新改版迭代升级。5月底,完成前端监测监控站点巡检校核,全市防汛排涝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
信息技术科工程师刘敏手头有一本账:3月9日,信息中心利用中心站系统远程巡检了水文监测站点实时运行情况,发现问题站点共计92个。后向各区下达了加强监测站点汛前检查的工作提示函,同步指导协助区局修复了多处湖泊、水库故障站点。
■ 克难攻坚打“突击战”
200余处风险点及物料点上图入库,24个历史险段架上视频监控
打好防汛这场“硬仗”,要响鼓重锤。急中之急,险中之险都是难啃的“硬骨头”。
自启动全市防汛Ⅱ级应急响应后,长汉江武汉段及市内重点中小河流水位不断上涨,7月10日7时,长江汉口站水位达到28米的高位。高水位下的防汛信息支撑和保障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当日晚,市水务防汛信息中心接到市防办指令:制作全市高水位防洪隐患风险点分布图。
这张图的分量有多重,市水务防汛信息中心副主任金卫华心中有数。“这张图将是应急抢险力量重点布防的依据”,金卫华的第一反应——行动要快、点位要准。连夜布置工作,组建攻坚团队,克服没有点位坐标、时间紧的困难,打印纸图形成基数地图。第二天一早,由技术专员带队上门找到市水务局水旱灾害防御处、堤防处及堤建中心的专业人员,每一个点位逐一确认并在图上作业标注。一整天下来,全市河道堤防30余处风险点和长汉江干堤200多处市级备料点位完成上图。
提高处理急难险重任务能力,是对党员干部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这两场没有硝烟的大战和大考中提出的重大课题和明确要求。防汛战场同样如此。
7月12日,洪峰过境,已经超过2016年洪峰最高水位的长江汉口站水位还在不断上涨。下午4时,市水务防汛信息中心再次接到应急任务:在长江、汉江24处历史险段布设视频监控。
临危受命,市水务防汛信息中心党支部兵分四路,连夜完成380公里的现场踏勘及24个历史险段的第一手现场资料收集。
位于上游汉南水洪口险段,是距离市区最远的一个,技术人员宋泉阳带领勘察人员开车到达现场时,已是晚上10点。水位较高,大部滩地被淹没,现场的踏勘工作并不轻松。有没有立杆、有没有电、有没有网络都需要逐一探勘。直到次日凌晨2时,他才终于在一处泵站找到具备安装条件的点位。
完成踏勘,市水务防汛信息中心按照工作方案,跨区协调、维修启用已有的30余处视频监控资源,同时部署新建6处视频监控点。其中,位于汉江24.5公里险段的视频监控安装,让参与这项工作的技术人员至今后怕。汉江24.5公里处之所以险,是因为河道在这里转了一个弯,由此也加大了监控视频安装的难度。为了拍摄到全江段,安装点只能选择在附近的一个高空铁塔上,高度足有40米。除了又高又险,连日降雨也给施工带来安全隐患。在确保施工安全的前提下,施工人员迎难而上,挑战高空作业,圆满完成任务。
整整5天,从设备选型、采购、安装,到电路、网络链路打通,再到接入市级视频监控平台,全市长江、汉江24处历史险段视频监控被全部“点亮”。
党员干部起模范带头作用,一支能打硬仗的信息化尖兵,在持续145天的战斗中,完成了一系列急难任务:一周内完成防汛物资数据更新、物资系统优化完善及系统接入,湖泊库容实时计算功能开发;迅速打通地铁集团与市防指的网络链路、完成视频会议调试……
■ 久久为功打“持久战”
每个数字背后都有一群人日夜坚守
今年汛期,我市的信息化防汛手段初见成效。“全面迭代升级的水务信息综合管理平台,在防汛决策、应急抢险等方面得到较好运用”,市水务防汛信息中心副主任金卫华称,通过一站式访问相关信息资源,可以第一时间全面掌握由前方监测监控点采集的各类数据,助力武汉市掌握防汛减灾“主动权”、提升防汛排涝的精准度。
数据显示,全市现有各类水位站点790余处、雨量站点500余处、视频监控点6万余个,防汛抗旱排涝信息采集覆盖我市长江汉江、中小河流、水库以及重点水系湖泊港渠。
每天,这些来自前方监测监控点的各类数据,会第一时间发送到每一个防汛责任人手机上。这些看似简单的数字,承载着市水务防汛信息中心全体人员的艰辛与付出。
深夜的市防汛指挥调度中心,灯火通明。大屏分开为两块,一块清晰地呈现易渍水点位,另一块则是随雨带偏移不断变化的雷达云图。梅雨季里每一场雨,都有市水务防汛信息中心党员干部的参与。
“12个人,轮班倒,24小时在位,没有一分钟间断”,市水务防汛信息中心通信技术科孟凡生感受深刻,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为了确保视频会议稳定畅通,技术人员做了大量的幕后工作。不止有调度中心的坚守,还有从未停歇的一线巡查、排障。“在我们这里,每名技术人员都时刻紧绷着一根弦——网络断了怎么办,设备坏了怎么办。”
7月2日,“水务通”平台出现异常,4G网络状态下无法开启。技术人员5分钟查明故障原因,1个小时内处理完毕恢复正常。“全面掌握各类数据的移动端,可为防汛工作的展开提供依据”,技术人员称,从数据采集、传输、入库、处理到系统呈现,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给防汛调度造成较大影响,“关键时刻绝不能掉链子。”
8月6日0时,我市将防汛应急响应等级从Ⅱ级调整为Ⅲ级。从入梅后的持续猛攻到此时的阶段性告捷:保障各类防汛视频会议65次,是往年同期的6倍;不间断维护水务系统赖以生存的数字生命线——水利光纤,累计巡查2000公里;在江河湖库边,累计巡检维护站点450余处,修复故障180余处……
8月4日,市水务防汛信息中心网络宣传科王安刚刚结束一轮拍摄,投身“水务一线”专题制作。整个7月,他带队收集防汛排渍影像,抢抓洪峰过境关键时刻,累计航拍超300个点位,采集了300分钟的影像数据,编辑短片100余段,为科学防汛排渍提供现场第一手资料。不久后,全部点位还将重走一遍,为今后的水毁灾后重建工作提供素材。
据统计,依托“武汉水务”微信公众号、“江城水声”微博、水务头条号及水务局官方网站四大新媒体载体,市水务防汛信息中心自入梅以来,共推出微信权威发布92篇、网站信息606条、微博368篇、头条号366篇,及时发布的水情、雨情及渍情通报,为民众出行保驾护航,也为全市防汛排涝工作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信息化建设仍需久久为功”,市水务防汛信息中心主任曾之俊表示,中心将发扬连续作战精神,抓好防汛责任制度落实,按照实用、实战要求,助力防汛指挥体系建设,合理布设各类数据视图,提高指挥决策水平,努力实现智慧防汛。
(转载自长江日报)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097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