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雷声就是号角、雨点就是命令,在齐腰深的渍水中,他们为城市抢排渍水
长江日报—长江网讯 每当暴雨来临时,我们的城市里有一群人如临大敌,他们蹲守在易渍点,严密监控水情,组织力量参与抢排,在齐腰深的渍水中排渍。他们风里来,雨里去,汗水、雨水交织在一起浸湿全身,衣服干了又湿,湿了又干……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城市排渍人。
自今年3月17日以来,武汉开发区(汉南区)水务和湖泊局排水设施管理中心管理着982公里市政排水管网,组织7家市政管网疏捞维护单位,累计出动人员2858人次,累计出动车辆728台次,累计疏捞长度349265米,累计疏捞1733.54立方米。

城市排渍人在暴雨中清除堵塞窨井的杂物。通讯员郑志峰供图
“一点一策”有效治理 多年易渍点消失
今年6月9日至7月28日,武汉市先后遭受九轮强降雨袭击。7月5日8时至6日8时,武汉开发区(汉南区)多地出现超过100毫米以上的大暴雨,局部出现特大暴雨,沌口站降雨达145毫米,纱帽站降雨量达240毫米。
“对于我们城市排渍人来说,雷声就是号角,雨点就是命令。”武汉开发区(汉南区)水务和湖泊局分管排水负责人孟凡胜介绍,为有效应对今年多轮强降雨,区公安交管、水务、城管等多部门启动排涝保畅联动应急抢险机制;同时区水务局还针对全区易渍点,按照“一点一策”制定应急抢险方案及时抢排,让企业、市民远离渍水困扰。
太子湖北路与新民路交会处,由于地势低洼,排水能力不足,是困扰周边居民多年的易渍点,逢雨必淹。今年7月初,该区排水设施管理中心针对该易渍点进行专项“会诊”。
梳理渍水原因,大家发现,该处的排水管口径只有800毫米,加之地势较低,暴雨来袭时短时间内无法排出产生渍水。在排渍工作人员的协调下,加装一根直径1200毫米的排水管,增强易渍点的排渍能力。
在7月5日的特大暴雨中,太子湖北路易渍点迎来治理后的首次“大考”,成绩喜人——易渍点周边主次道路均未出现渍水现象,从全市59个易渍水风险点名单中“除名”。

排渍人巡查易渍点,制定“一点一策”治理方案。通讯员郑志峰供图
及时抽排厂区渍水 重点企业转危为安
7月5日凌晨3时,暴雨如注,位于沌口万家湖二路的武汉诚盛电子有限公司出现渍水。该公司是一家生产汽车零部件的中日合资企业,是神龙、东风本田、东风股份、东风乘用车的主要供应商之一。
此时,诚盛电子人资综合部长薛颖心急如焚:快速上涨的渍水,眼看就要淹进工厂车间。情急之下,她给区水务局排水设施管理中心打电话求援。
接到求援信息,孟凡胜第一时间带队赶往现场处置。查看渍水险情后,他当即表示,必须马上控制住渍水涨势,不能让渍水漫进车间,确保工厂正常生产秩序。
孟凡胜立即增调两台移动泵车赶来支援。经过排渍人员紧急抽排,当天上午10时左右,万家湖二路的渍水逐渐消退,该工厂车间转危为安,照常生产。
“一旦渍水进入车间,设备、原材料都将被淹,我们企业将面临停产,损失巨大。”事后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薛颖仍心有余悸:若不是区水务局及时抢排渍水,后果将不堪设想。
右脚被窨井盖砸骨折 拼命队长带伤抢排渍水
刘爱武是区水务局城市排水设施管理中心的一名排水队长。
7月6日凌晨,武汉市普降大暴雨,武汉开发区军山街经开大道海伦堡3期段出现渍水。刘爱武和同事们第一时间赶往渍水点疏涝排水。在齐腰深的渍水中,刘爱武在撬起一块窨井盖时,汹涌的水流掀翻近百来斤重的井盖,砸伤他的右脚。
为了尽快抢排渍水,刘爱武顾不上疼痛,拖着受伤的右腿一瘸一拐地继续投入工作。上午10时,该地段渍水开始消退,刘爱武查看伤口时发现,右脚大拇指疼痛难耐,并出现红肿、淤青。
当时,同事们都劝他赶紧到医院就诊,刘爱武却说,“接下来几天仍有暴雨,如果不尽快增设排水管网,这里可能还要出现渍水。”直到当天下午,敲定后续排水方案后,刘爱武才到医院治疗,拍片显示他的右脚大拇指粉碎性骨折。

刘爱武乘坐挖机到坍塌深坑下方,排查排水管网。谭洪波供图
“刘队长曾当过兵,工作中雷厉风行,有股‘拼命三郎’的狠劲。”同事谭洪波说,今年初,沌口长江路尾水管坍塌,他带领大家抢修,一口气从中午12时干到晚上8时,直到修好坍塌的管网才收工。
(转载自长江日报)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097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