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看“治水”故事,去汉阳江滩大禹神话园
耳畔江风徐徐,眼前历历晴川。
听着声声的蝉鸣,吹着凉爽的江风,置身于汉阳江滩,眼前的美景如一帧帧电影画面扑面而来。
大禹治水,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走进汉阳江滩大禹治水神话园,或许能让你对这个故事有更多的体会。
大禹治水神话园位于长江大桥汉阳桥头堡之东,北为汉阳长江大堤,南面长江,与武昌江滩隔江相望,面积约为2.4万平方米。
大禹是中国原始社会末期的部落联盟首领,也是中国民众心目中伟大的英雄。据传,在舜时实行“三岁一考功”的奖励制度,结果每次评出的二十个人中,都有禹的名字,中国历代百朝,称禹为大禹,以示尊重。
大禹之功,在于治水。帝尧时,洪水滔天,众人举禹治水。大禹劳身焦思,在外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不仅如此,大禹的功劳还在于治水之后发展农耕,致力于整顿河道,发展农业生产,“禹稷躬稼而有天下”。
大禹治水神话园紧邻晴川阁,与“禹稷行宫”等建筑相互呼应,连成一体,形成大禹文化系列。园区以“原始、粗犷、神秘、浪漫、美好”的大禹治水神话雕塑为主体,用园路形式贯通,以大面积绿化为衬托,用艳丽的鲜花带烘托气氛,音响、亮化、旱喷池等点缀其中,打造“曲径通幽,豁然开朗”“生态性和文化内涵与园区相协调”的整体效果,成为游人的观赏休闲胜地。大禹神话园内,14组雕塑讲述一部“治水”传说——
玉面人像门(外门)。
1、玉面人像门(外门)
外门两侧有两面巨大石像,石像是天门石家河文化的玉面人像。石家河文化故址占地面积约10万平方米,学者认为是古三苗故都,出土器物正是4000年前大禹治水,征服三苗之时。石像高约1.5米,石材为河北北坡黄花岗石。
双龙门。
2、双龙门
是依据1973年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出土的猪龙玉器原样放大制作,青铜质地,高约6米,为双向对开门。玉龙是由我国最早的龙的形象,据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了(红山文化时期)。玉龙嘴部较长,鼻部突出,并上翘起棱,有两个并排的鼻孔,似有猪首的特征,又称猪龙。双龙门基座为河北西北坡万年青,造型仿夏代出土的陶片,图案为夏代龙纹。
应龙画河海石雕。
3、应龙画河海石雕
雕塑在神话门中线的延长线上,与神话门相对,雕塑连基座高约7—8米,以清初画家肖云从所作的“应龙画河海”为蓝本进行再创作。应龙,是中国古代传说中有双翼的神龙。传说大禹开始治洪水时,天神派应龙和玄龟来帮助禹治水。大禹一方面让玄龟把息壤背在背上,跟随在他身后行走,把极深的洪水填平,特别高的地方就成为了今天的名山;另一方面,他疏导河川,叫应龙走在前面,以尾画地,应龙尾巴指引的地方,留下一道深沟,形成河道,河水沿着河道一直流向东方的汪洋大海,成为今天的大江大河。大禹手上拿的工具是耒。
鲧治水透雕。
4、鲧治水透雕
大禹之父鲧治水雕塑为透雕石刻,高3—4米,材质为福建蒲田青,以每个故事作为一个场景,以不规则的透雕相结合,系统表现了禹的父亲鲧急民所难,投身治理洪水,因方法不对,没有成效,壮志未酬身先死的悲壮经历。
剖肚鲧尸,大禹降生。
5、剖肚鲧尸,大禹降生
青铜雕塑,高5米,表现禹从父亲腹中降生的奇特情景。禹的父亲鲧是个悲剧性的治水英雄,神形为白人头马,被天帝杀死后,尸体三年不腐,孕育儿子禹。天帝怕他将来变成精怪来和自己捣乱,就派火神祝融带了一把叫“吴刀”的宝刀下去,剖开鲧的尸体,神形为虬龙的禹乘机蹦出,一飞冲天,鲧的尸体也化作了别的生物,跳进了羽山旁的羽渊。这个故事寓意禹是继承父亲的遗志治理洪水。
搏杀相柳。
6、搏杀相柳
高3.8米。洪水被禹治理平息了,但馀患未尽。被禹驱逐的共工,有一个臣子叫相柳,是一个九头蛇身的怪物,这怪物贪暴无厌,九个脑袋同时吃九座山上的食物,而且可恨的是无论什么地方给他一喷一碰,便会成为水泽。水泽的水,又辣又苦还有怪味,人喝了要送命,连飞禽走兽也不能在附近一带生活。禹运用神力,与之殊死搏斗,终于杀死相柳,为民除了大害。从这九头巨怪身体里流出的几股瀑布一样腥臭的血液,所经之处五谷不生,人不能居住,禹就在这地方用泥土来阻塞,结果几次塌陷下去,禹索性做了一个池子,天帝在这里筑起一座台,用以镇压妖魔,台在昆仑山的北边。大禹战相柳,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治水时的艰辛和层层阻力,相柳就象征着许多以蛇为图腾的部落,说明大禹在治水过程中和这些部落曾有过激烈的斗争。
大禹北方治水神话传说。
7、大禹北方治水神话传说
在大禹祭祀台下,高5.7米,浮雕最深达0.8米,全长约74米(减去两头和中间圆雕所占长度),采用陕西汉中金米黄大理石,用10个故事生动展现了大禹治水千辛万苦,得道多助,终成大业。
大禹乘车检阅九鼎。
8、大禹乘车检阅九鼎
整个雕塑高约7—8米,长12米,底座喷雾。表现大禹治水成功后,再接再厉,将洪水时期分别为各部落掌控的地块连成整体,划天下为九州,九州各铸一鼎,设官治理。4条神态各异的龙马拉着车,腾云驾雾,载着禹检阅九鼎,表明大禹借治水成果进一步完成了华夏统一大业。
九鼎台。
9、九鼎台
以九兽代表九州,每个兽顶一上古时期的鹰鼎,成环形列于江边。传说,大禹见九州所贡之金年年积多,想起从前黄帝轩辕氏功成铸鼎,大禹提出九州所贡之金用来铸造九鼎。将每州内的山川形势都铸在上面,还有奇禽异兽、神怪等一并铸上,将来鼎成之后,昭示九州百姓,使他们知道哪一种是神,哪一种是奸。
施黯铸制九鼎,选定在荆山之南(现陕西省富平县西南),禹前往视察,告诉施黯说:“我听说这类金类有雌有雄,最好选择雄金铸五个阳鼎,选择雌金铸四个雌鼎,五应阳法,四应阴数为最好。” 石雕高1—3米不等,以陕西华县出土的距今5000年以上仰韶文化陶鹰(枭)鼎为蓝本制作:器表微黑,光泽如玉,整个造型为站立巨鹰。鹰鼎雄浑厚重,喙尖爪利,目光凶悍,是祭祀的器物,也是我国最早出现的鼎。
九尾狐说亲。
10、九尾狐说亲
相传大禹继承父志专心治水,他终日操劳奔走,丝毫不敢懈怠,一直到三十岁,还没有考虑娶妻成家的大事。有一天,他走到了涂山(现浙江绍兴县西北),见一匹九条尾巴的白狐狸来到他的面前。在涂山当地流传着一首民谣,意为谁见了九条尾巴的白狐狸,谁就可以做国王,谁娶了涂山的女儿,谁就可以家道兴旺、子孙繁茂。九尾白狐好心充当媒人来说服大禹要公私兼顾,并将美丽的涂山姑娘女娇介绍给大禹。大禹和女娇一见面就被她的美貌所吸引,女娇也更是仰慕大禹的人品,虽然害羞,依然向大禹伸出了自己的手。他们俩人相见恨晚,手牵着手,说不完的绵绵情话,道不尽的万般柔情,双双坠入爱河。一旁的九尾白狐看见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的场面,也是笑得合不拢嘴,欢快地在两人之间蹦来蹦去。后来禹从南方巡视灾情回来以后两个人就结了婚。
谏鼓。
11、谏鼓
大禹登上王位后,认为治理天下如治水,最好的办法是直接听取老百姓的意见和建议,便在朝廷设置谏鼓,听到鼓声,马上出来,冬不避寒,夏不避暑,是大禹亲民作风的充分体现。谏鼓又名建鼓,神奇的外形参考了《山海经》中“帝江”的造型。
大禹南方治水神话传说。
12、大禹南方治水神话传说
印章起源很早,在汉代写作的《春秋运斗枢》记载:黄帝时,黄龙负图,中有玺者,文曰“天王符玺”。在汉代《春秋合诚图》中说得更加明白:尧坐舟中与太尉舜临观,凤凰负图授尧,图以赤玉为匣,长三尺八寸,厚三寸,黄玉检,白玉绳封两端,其章曰“天赤帝符玺”。可见印章在四千年前就存在和运用了。中国刻石历史更加久远,除了石器时代的早期岩画、岩刻外,从夏代开始,刻石、刻玉已成风气。我们现在将大禹治水神话传说的单个故事用自然石刻成印章或蓝田石雕形式的雕塑组成链式雕塑群向人们展示大禹治水的部分神话传说。采用在河北西北坡自然风景石上刻画的手法,反映大禹南方治水十组故事。雕刻充分利用天然石型、石纹,采用浮雕和线刻手法,使雕刻与石材浑然一体,生动自然。
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
13、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
石刻结合铸铜雕塑,高4米,宽7米,大禹治理洪水,亲自拿畚箕铲子,冒风遇雨带领九州万民疏江导河,他在外一共跑了十三年,三次打从家门经过,听见孩子哇哇的哭声,他都没有进去看看。他的手脚早生了厚厚的老茧,指甲磨得光光的,小腿肚上连一根毛也不生。由于潮湿和长年太阳的熏蒸,还不到老年,就得了个半身不遂的病症。他走路一跛一颠,皮肤黑黝黝的,人瘦,脑袋和颈项显得特别长,嘴巴特别尖,仪表不算堂皇,可是天下后世的人对大禹从来交口称赞。这一场景表现了大禹全身心投入治水,非常想家,又顾不得回家的情景。
镇江石柱。
14、镇江石柱
紧靠晴川阁公园外侧,为柏坡黄花岗岩,高约6—8米,柱上刻渔夫取玉镯故事的场面,柱下有锁链,锁住猴头水怪巫支祁。
传说张之洞任湖广总督时,见一个地摊上摆着一只青石镯子,向摆摊的老头打听它的来历。老头告诉张之洞,这是一个渔夫卖给他的,说是上个月从江底摸起来的。张之洞听了,感到很新鲜,把它买了下来,并托付老头,把渔夫找来问话。第二天那老头果然带着渔夫来到武昌衙门,讲述了这个石镯子的来历。原来龟山脚下有一个石洞,往前走,是一间石屋子,中间蹲着一个像石猴子的怪物,头上长着一只角,正闭着眼睛打呼噜。他见石屋子里什么东西也没有,只有独角上套着这只青石镯子可以取走,便轻手轻脚的取了下来,回到岸上,卖给了摆地摊的老头。
张之洞听完渔夫的介绍,当时嘱咐渔夫,要他把这个青石镯子照样套在怪物头上,办完这件事后赏十两银子。渔夫再次下到龟山禹功矶脚下,进到那间石屋子,只见那怪物正醒过来,抬头睁眼,口吐人言,问渔夫道:“禹王在。”渔夫想起龟山头上的禹王庙里供的禹王像,便随口答到:“禹王在。”那怪物又低头打起瞌睡来,渔夫轻轻得将青石镯子套在它头上,赶紧回头,上岸到衙门领赏。后来别人问起这件事,张之洞才说明它的来龙去脉:“那怪物叫巫支祁,曾兴风作浪,阻扰夏禹王治水,禹王费了好大功夫才把它捉住,关在龟山脚下的石洞里,头上套着那只青石镯子,就如同泰山压顶,使它活动不得。要是它得知禹王已死,头上的石镯子又被取下,再跑出来兴妖作怪,整个湖广地区就要变成汪洋大海,大伙也要喂鱼鳖了。这是多么危险的事呀!于是立柱镇江以绝后患。
(转载自长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