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以绿为底,以智赋能,打造水环境治理“东湖样本”

楚天都市报12月4日讯(记者李晓琴 通讯员王开元)绿色围挡内,有着两个大型泥饼堆放场,施工道路上却保持着清爽整洁,并未有成土飞扬的场景;脱水场站内,10台套板框压滤机徐徐“吐水”,却少有施工人员现场操作;中控室里,值班人员隔着屏幕,却能对每一道工序了如指掌,甚至还可以远程指挥湖中的清淤船……

观摩会现场
今日,武汉生态环境投资发展集团2020年安全文明标准化工地现场观摩会,在东湖水环境提升项目东湖淤泥环保处理中心举办。记者走进现场看到,整个工地现场整齐有序,“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在这里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建在5A景区里的“高颜值”工地
东湖水环境提升工程是东湖流域水环境规划治理总体工程的一部分,共有五大工程、11项子工程,分布在东湖约69.14平方公里的范围内。
作为观摩工地的淤泥环保处理中心位于胡光村,西临汤菱湖,占地面积约6万平方米,承担着将东湖淤泥进行固化外运,并对尾水进行达标处理的职责。
记者在现场看到,工地外围绿色围挡高大整洁,工地门口设有 “人脸识别”智能门禁系统,可实时获取现场人员进出信息及体温,自动统计分析现场工人数量、工种和上下班时间等信息。
一进施工现场,映入眼帘的便是车辆自动冲洗棚,“这是用来清洗车辆的,以防车辆出入带入尘土。” 武汉生态投集团市政建设集团桥梁分公司项目生产经理舒飞超告诉记者,东湖总清淤量约为217万立方米,淤泥进行固化处理后外运量非常大,因此项目部严格落实绿色、文明施工理念,为渣土运输车做全方位的“洗澡”,确保“净车上路”、不污染市政道路。
在场内醒目处还设有扬尘噪声环境监测,可集成空气质量、扬尘、噪声等多种监测指标,结合自动喷淋系统,改善工地环境。
建在景区里的项目部,虽与淤泥打交道,却像打理花园一样打理工地。
为治理东湖定制的“智慧大脑”
东湖水环境提升工程战线长、范围广、点位多,安全文明施工有声有色的背后,是定制的“智慧大脑”在操盘。

脱水场监控指挥中心
走进脱水站淤泥脱水加工区,入口处便是监控指挥中心,大屏幕上显示着各个脱水站每一道工序的运行情况,一位操作人员坐在监控台前,便可对全站了如指掌,及时进行反馈和调整。通过疏浚远程监控平台,还可以掌握湖中清淤船的运行情况及清淤的精度,随时了解全面的信息。

通过智慧工地平台实现远程监控
打开项目智慧工地管理平台,可以看到项目概况,并可进行视频监控指挥、施工管理、水环境监测、实名制监控信息采集、移动办公等,实现高效、高质量的管理。
“通过智慧施工、智慧水环境监测、智慧淤泥处置等关键信息化技术手段,我们形成了一整套技术体系,也就是项目的‘智慧大脑’。”该项目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智慧平台的联动让他们应对各种情况游刃有余,打造水环境治理“东湖样本”的同时,为全省乃至全国水环境治理行业提供了宝贵的建设经验。
(转载自楚天都市报)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097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