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中国政府网|湖北政府网|繁体|无障碍

2021-01-26 11:01  |  湖北日报

湖北日报:“防洪”“生态”两不误 堤防土地资源利用“蔡甸模式”初具规模


 湖北日报讯(记者黄磊、通讯员廖宇智)1月25日,武汉市蔡甸区2021年度防浪林汛后恢复栽植工作基本完成。蔡甸区2021年度防浪林汛后恢复栽植工作,从2020年12月份开始启动,截至目前,已完成1200亩外滩林地的平整翻耕和林木栽植,共栽植林木3万余棵。

在蔡甸汉江大堤张湾堤谢八家段,放眼望去,成片的意杨林按每3米间隔一排排列整齐。这些种植于堤防临水侧护堤地内的防护林,在汛期高水位下能减少浪涌对堤防岸坡的冲击,保护堤防和防止外滩水土流失,是防洪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抵御洪水的防线,到春季绿叶发芽,便是汉江沿线一道靓丽的生态景观线。

2012年,面对堤林品种单一、效益不高等问题,蔡甸堤防管理部门便制定了堤林产业转型升级规划,确定了堤外种植耐水防浪林、堤内种植高附加值经济绿化林的发展思路,逐步淘汰堤内平台固有的低端品种防护林,升级为栽植高附加值的各类经济林木,全面发展堤防苗圃。防浪林建设选用生长速度快的优质新品种意杨为主树种,辅以水杉、垂柳等耐水性强的品种建设林木隔离带。

2013年,蔡甸区启动堤内平台经济绿化林木与外滩地新品意杨对比试点,2015年起开始全区域跟进。目前,内台改造升级和外滩地林木品种升级已全部完成,全堤段林地总面积达到近4200亩,林木保有总量近15.5万株。其中,堤内平台林地面积1200亩,林木总量近5.5万株,以栾树、樟树、法桐等经济乔木为主;外滩防浪林面积近3000亩,林木保有量10万株,以防浪效果好的意杨、水杉、垂柳为主打树种,走出了一条堤防管理与工程建设并重、绿色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共赢的新路。


(转载自湖北日报)


 已阅 0  打印   下载   关闭 
关联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