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中国政府网|湖北政府网|繁体|无障碍

2021-03-26 10:03  |  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防汛物资开仓晾晒,救生衣空地上“排排坐”


长江日报3月24日讯 城市里有这样一种鲜为人知的职业——听漏工。他们昼伏夜出,在城市不再喧嚣后才开始一天的工作。23日晚,长江日报记者跟随他们的脚步,见证他们“侧耳听漏”的一夜。

冯凯正在听漏。记者白璐 摄

一天的工作,从跟家人道晚安开始

冯凯是武汉市水务集团汉口供水部漏水控制所检漏三队的队长。他从2006年开始从事听漏工作,至今已有15年的经验。听漏工都有着一双“聪”耳,他们有着敏锐的听力,可通过不同的声音判断地下供水管是否存在渗漏。

听漏现场。记者白璐  摄

吃完晚饭,冯凯和家人道别,晚上8时,准时来到市水务集团汉口供水部,和其他3位同事集合。带上听漏“四件套”,一行人开着抢修工程车出发了。

此行的目的地在惠济一路和建设大道的交叉口附近。停下工程车,冯凯从后备箱拿出一个听音机开始工作。只见他把听音机的探头放在地上,小心地挪动着脚步,走几步,听一听,再挪几步,再听一听。

尽管已经入春,3月夜里的武汉气温仍是很低。随着夜色渐深,空旷的马路上除了他们几个之外,几乎没有一个行人。实际上,这种天气对他们而言,已是相当“友好”。不论是零下十几摄氏度的冬天,还是狂风骤雨的时候,这些听漏工们都是365天在岗,守护武汉这座城市的供水系统。

“听音机是我们听漏工常用的‘四大法宝’之一,一般先用这个仪器可以发现漏水的可疑点。”冯凯介绍,听音机大致由三部分组成,一个加长版的探头,一个收音机大小的指示仪,以及时刻戴在头上的听音耳机。如果出现地下管道漏水,耳机里这里就会发出“嘶嘶”的声响。

为了直接感受耳机里的状况,冯凯将耳机递给记者,记者戴上后,里面空无一声。“说明这一块管道没有问题”,冯凯称,如果有声音,且手里指示仪的指针跳动,那么多半就是有渗漏点。

听漏,每天都有收获

如果在井盖下发现可疑的漏水点,“另一件法宝”——听音杆就将上场了。

听音杆是一根长约2米的空心铁杆。在井盖下的疑点处,冯凯将听音杆的一头用力抵在井中的管道上,将长得像个封口小喇叭的另一头紧紧贴在自己的右耳上,整个身体向右倾斜,弯折着腰,仔细聆听“地下的脉动”。

如果可疑漏水点出现在了一般的路面上,就要用上管线探测仪和电钻来辅助听音。前者是用来根据声波精准定位,后者则通过在地面上钻一个小孔,来放置听音杆进行听漏。

“大大小小的漏水点,每天都会发现。”冯凯说,每天夜里,他们会钻上好几个这样的小孔,通过听音杆准确找出漏水点,避免误判后大面积的开挖。

从晚上8点开始到凌晨3点多,4个人就一直重复着检测可疑漏水点、掀井盖或者是打孔、用听音杆轮流听漏这几个动作。

干了这一行后,不能戴耳机听音乐

由于管道材质和土质的不同,漏水的声音各不相同,有数十种之多。这些声音必须要牢牢地记在大脑里,才能准确判断出漏水。

“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至少需要3到5年跟着师傅学习的经验,缓慢建立起记忆库。”冯凯说。

这还对他们的听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冯凯还记得,当初师傅嘱咐他,做这一行以后不能戴耳机听音乐,也不要去迪厅,不然就会对听力有损害。从2006年入行以来,十几年来,对于这两条“禁令”,他一直谨遵。

除此之外,他们还人手一本“宝典”——检漏工手册。

“这本书是前辈李永光根据以往经验编写而成,实际案例丰富,已经成了我们上岗必备的工具书。”冯凯说,这本手册,还是武汉百年治水史上第一本检漏工具书,给他工作启发颇大。

正是对工作的严格要求,听漏工的准确率达到了95%以上。去年,武水集团汉口供水部有一线听漏人员41人,在汉口区域内全年准确查出漏水点3909余处,全年保守估计节水300余万吨。

“业内将我们这个职业称为‘管道医生’,我们每天就是给用水管道‘听诊’。”冯凯说,“小的渗漏如果不及时处理,很可能会发生爆管,影响附近居民用水。这份鲜有人知的工作,责任重大。”



(转载自长江日报)


 已阅 0  打印   下载   关闭 
关联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