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十大技术创新让工程插上腾飞翅膀
南湖水环境提升工程广泛采取新技术、新科技,技术创新为工程质量和施工效率提升等带来了积极促进作用。
据悉,这十大技术创新包括JCCP管材技术、WHDF添加剂、复合式岩石顶管机、盘扣式支架体系、绿色施工在线监测评价技术、深基坑施工监测技术、全方位高压喷射(MJS)工法桩施工技术、水平定向钻施工技术、太阳能、空气能利用技术和生态排口改造靓景削污技术。
项目总工程师刘律说,工程应用的JCCP管材技术,在管材内增设的钢筋骨架与钢筒焊接成一体,提高管体承载能力,且管材成型采用高频振动器振动,提高了混凝土的密实度。
绿色施工在线监测评价技术通过在施工现场安装智能仪表并借助GPRS通讯和计算机软件技术,随时随地以数字化的方式对施工现场能耗、水耗、施工噪声、施工扬尘、大型施工设备安全运行状况等各项绿色施工指标数据进行实时监测、记录、统计、分析、评价。
刘律说,BIM建模技术在施工中也广泛使用,比如模拟土方开挖的工况,包括支撑架设的工况数据等,真正实现用技术指导施工;在管道铺设中,项目基于BIM应用,融合周边环境信息进行管线线路规划和迁改方案策划,实现线路最优化,实现一次迁改到位避免二次施工,提高外部协调工作效率。
在南湖水环境提升工程项目部的指挥室,有一块大屏幕,背后是一套智慧监管系统,可以实现排口、水质、流量、水位等方多面的智能监测。项目信息中心负责人董晓丽介绍,在南湖流域监管网平台,可以在地图中央看到南湖以及周边主要排口的分布情况。流域综合监管平台形成了数据的动态更新机制,可以针对不同的降雨条件,制定动态、精细的调控策略。在发生溢流污染的情况下,系统通过预警可以及时溯源,确定问题区域,通过排水取证执法,向责任部门下达整改通知单,再通过智慧化评估中心,做到成效反馈和监督,实现水岸同治。“通过打通规划、建设、运维的一条线,做到对现有工程的高效运营,发挥工程最大效益,指导后续规划和建设,为长治久清打好基础。”董晓丽说。
(转载自长江日报)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097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