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武昌江滩五期岸坡日夜“梳妆” 长江右岸又添一条美丽岸线

武昌江滩工作人员在除草。
“每年进入汛期,上游过来的漂浮物比较多,所以我们都会提早半小时到岗。”6月19日清晨6时,武昌江滩五期保洁员李春容穿上橙色的保洁工作服,换上套鞋,拿着打捞耙开始了一天的岸坡保洁工作。
缓坡大堤打破滩城界限,市民感叹“真漂亮”
位于武昌区铁机路至罗家港段的武昌江滩五期,作为长江右岸江滩画卷的最后一块“拼图”,虽然只有1.5公里,但设计了四大景观带,将梯形的土堤改造成略带弧线的缓坡形大堤,弱化了江、滩、堤、城之间的界限,四者和谐相融。
上午9时许,长江日报记者来到这里,高低起伏的草地一片葱葱郁郁。空气清新,地面洁净。不少市民朋友正沿着江滩步道晨跑、锻炼。年过八旬的冯婆婆推着轮椅上的老伴,边走边看,不住地感叹:“原来这里都是砂场、菜地,现在真漂亮!”
此时,李春容在江边进行清洁工作已有三个多小时。她和另外15名同事负责这片江滩区域的清洁工作。
“前段时间水位上涨迅速,上游漂下来的芦苇秆等垃圾明显增多。”李春容表示,天还没亮他们就沿着岸坡检查,将这些漂近岸边的垃圾打捞起来,避免影响江滩环境。
记者看到,不少漂浮物随着江水流动漂至岸边,李春容小心翼翼弯下腰,举起打捞耙没入水中将其捞出。李春容一边打捞一边告诉记者:“垃圾多的时候,我们每天要装50多袋,100多斤一袋,需要两位同事才搬得动。”
李春容与队友不断重复着弯腰打捞的工作,等积攒至一定量时,再进行打包装袋。不一会儿,沿岸的芦苇秆与漂浮物已看不到。
过去岸坡码头林立,如今变身美丽水岸线
如今在武昌江滩五期,岸上行人畅享绿色空间,岸下江水流动不息,一派人水和谐。
这一切都要得益于几年前大刀阔斧式的“岸线整治”。以此为契机,从铁机路至罗家港段1.5公里的岸线上,大大小小11个码头、9个砂场就此消失,违法建筑、圈地种菜不复存在。
随着武昌江滩五期的建成,长江右岸又添一条美丽岸线。
2020年汛期,武汉市出现24年来最长梅雨期,长江汉口站水位达到历史第四高的28.77米。武昌江滩经历了极大考验,堤防滩地整体被淹,部分设施受损,赶在今年汛前,江滩工作人员加强维修维护。
武昌江滩五期现场负责人肖爽介绍说,作为武汉百里长江生态廊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昌江滩还将继续对设施设备加强日常维护,提档升级,改善城市沿江环境景观,以绿色为底色,串联起江水与城市、人与自然的和谐廊道。
70余公里绿色廊道绵延两江
武昌江滩五期的建设,正是武汉市近年来围绕长江、汉江非法码头及核心区港口码头岸线资源整治的一个小小的缩影。
岸坡空出来了,绿色随即补了上去。
近年来,两江四岸江滩建设持续推进,已实施完成了三环线内共70余公里,整治滩地面积约740万平方米。
尤其是近年来实施完成的汉口江滩四期(滨江苑至二七大桥段)、武昌江滩五期(铁机路至二七大桥段)、青山江滩、汉阳江滩国博段、汉江汉阳江滩三期(琴断口闸至长丰桥段)、汉江硚口江滩四期(古田桥至舵落口段)等江滩整治工程,进一步延伸了全市滨江生态空间。
目前正在实施的武昌八铺街江滩、洪山武金堤江滩,则串联起鹦鹉洲长江大桥至白沙洲长江大桥约7公里的岸线资源,为白沙洲片区打造一片新的绿色空间。
持续开展长江岸线生态修复、岸线整治,建设百里长江生态廊道,武汉正“精雕细琢”,加快建设国际知名滨水生态绿城。
(转载自长江日报)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097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