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泵站管家杨康:多年经验练就行走的“泵站数据库”
“尽管今年最紧张的梅雨期已过,但仍不能掉以轻心。”23日,杨康站在排渍指挥中心前,远程仔细检查各个泵站的水位情况。
杨康是市排水泵站管理处生产技术科的技术人员,负责泵站运行调度、明渠管理维护及相关工程管理的工作。

杨康在排渍调度中心。(市排水泵站管理处供图)
2012年,以土木工程毕业生的身份,杨康成为市排水泵站管理处的一名泵站结构维护员。
市排水泵站管理处的主要工作是负责市属14座排水站点及黄孝河、罗家港、机场河东、西渠4条明渠的运行管理与维护。涉及机电设备的运维,该部门主要招收机电专业的人员。
杨康深知仅凭来自学校的专业知识,难以胜任单位的多方位需求。因此从进入单位工作的第一天起,他就跟着老师傅学机组检修,跟着前辈们学泵站调度,不断地扩充自己的知识面,争做一名全能的泵站“多面手”。
运用RTK设备测量高程、使用万用表查找线路故障、操作无人机飞检巡河……进入单位不多时,杨康已有一身本领在身,也成为同事们的得力帮手。
每年一入梅,杨康就和他的同事们轮岗值守在排渍调度中心。今年6月25日,接到暴雨预警后,杨康死守在排渍调度中心,全神贯注地盯着调度系统上的雨量和水位等数据,确保第一时间发现水情的动态变化。
这一守就是整整36个小时。终于一场特大暴雨在6月27日中午落下,杨康立即打起精神,开始指挥调度各泵站运转。
“常青二期泵站继续加泵机,把水位控制在17米”“港渠水位马上要涨了,罗家路二期泵站保持满机运行……”在科学精准及时的调度下,这场强降雨没有造成大面积积水,实现了雨停水退。
得益于多年来主动学习、用心工作,杨康还将14座市属泵站的启停水位、装机容量、管线走向等数据都牢记在心。在去年大汛时,他平时积累的这些经验,更是派上了大用场。
泵站机组一方面要顶着“暴力梅”带来的降雨,快速降低管渠水位;另一方面要克服外江高水位带来的大落差,冒着可能超扬程运行机组的风险,保障泵站能持续抽排。如何快速判断落差,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进行抽排,成为杨康及同事们面临的最大考验。
面对调度中心屏幕密密麻麻的泵站数据,凭借脑海里不断闪现的数据,他准确地将各座泵站的实际水位和落差计算出来,及时针对不同泵站机组的扬程与大家综合研判,顺利帮助了市属泵站度过高水位期。
尽管一连多日都没有休息,他却毫无倦意,“平日里的积累得到运用,经受住了考验,使武汉没有渍水之虞,对我来说收获满满,同时也是一种提升”。
从此,同事们都称他为行走中的“泵站数据库”。
在杨康看来,在外人看来只是简单治水的水务工作,实际上有着很多不被人理解的艰难和责任,泵站处的工作更是如此。作为一名水务党员,他更有责任和义务为城市排涝奉献自己的力量。
(转载自长江日报)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097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