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水务丨使用“绣花功夫”让数据“奔跑无阻”
8月9日下午,武汉迎来“立秋”后的第一场雨。在江汉区单洞三路与解放大道的交叉口,市水务防汛信息中心的工作人员正在马路边大理石沿子边查看一个不锈钢罩子。
信息人员的日常维护工作常常需要摸高攀爬
走近一看,罩子呈镂空状,里面藏着一个遥控器大小的机器。原来,这是监控城市内涝积水的新“神器”,学名叫一体化内涝监测器。该仪器可以即时将积水预警信息传递到平台上,便于水务人员及时进行防范和处置城市积水。
近年来,随着武汉防汛“信息化”的建设,智慧水务为防汛管理决策装上了“大脑”。“内涝积水监测预警系统”是综合管理平台中的一小部分,市水务防汛信息中心相关负责人金卫华称,今年升级完毕的综合管理平台,集成了水务所有的应用系统和功能模块,具有多维展示、态势感知、预报预警、调度会商等功能,辅助防洪排涝指挥调度和决策。
屏上数据实时呈现
辅助防洪排涝调度
打开综合管理平台,通过一张图,可以查看了解全市防洪排涝体系、水务设施分布及属性情况,通过防洪排涝专题,可以实时监测查询长江、汉江及中小河流沿线各站水情,可以看到最新的水位数值,也可以实时监测到降雨实况及降雨分布。借助平台,还可以看到未来几天长江、汉江水位变化及武汉天气形势走势,同时全面掌握由前方监控点采集的各类数据,包括河道水情、湖泊水情、水库水情、涵闸水情、港渠水情、雨量信息、泵站工情、现场视频等。
综合管理平台各项功能的实现,得益于数据传递各个环节的畅通无阻。从数据采集到系统功能呈现,看似简单的一个数据要“跑”过采集、上传、接收、解析入库、数据治理、数据服务、系统调用等多个环节,其间可能会遇到传感器、网络、服务器、操作系统、数据库及各种软件故障。一个环节出现故障,数据都有可能出现偏差甚至丢失。
屏下运维“绣花功夫”
确保数据“畅通无阻”
目前平台集成各类水位站点790余处、雨量站点500余处、视频监控点6万余个。每时每刻,都会有成千上万条信息,从这些电子眼和传感器上通过网络传输,实时更新到综合管理平台。
为了确保数据正常采集、传输,孟凡生、宋泉阳带领运维团队,经常顶着烈日、暴雨,密集穿梭在江河湖库边。他们脚踩泥泞、摸高攀爬,一丝不苟开展例行巡检、故障派单修复以及数据异常校核。今年以来,市水务防汛信息中心运维团队已累计巡检维护站点630余处,修复故障280余处。
杨剑锋、刘敏是负责系统平台的维护人员。对他们而言,最害怕的就是系统打不开、数据看不到。在数据“跑动”过程中,可能服务器等硬件设备坏了、可能接收系统“崩了”、可能数据交换或数据服务停了、可能数据库宕了……任何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对防汛排涝指挥调度造成较大影响。为了保障系统平台长期稳定运行,系统运维团队通过频繁巡检、关键环节做好备份、开发监控程序及时预警等手段,第一时间发现故障、分析原因,加班加点最快时间恢复,最大限度降低故障影响。
汛期的调度大厅内,信息人员彻夜值守
幕后坚守心弦紧绷
让防汛“耳聪目明”
每到汛期,信息中心全体人员都会心弦紧绷,不敢有丝毫大意。在大家心里:畅通通道,确保数据可靠上传,平台系统正常运行——这是“死命令”。
8月12日,武汉普降大到暴雨,局部大暴雨。晚7时,雨水暂歇,但市防汛抗旱指挥部调度大厅依旧灯火通明。电子大屏上,从前方采集来的实时画面和数据滚动播放。“虽已立秋,但现在仍处于武汉的汛期,依然不可放松警惕”,值守人员称,这里的每个数据都凝聚着信息人默默付出的心血。
“防汛是‘武汉天大的事’。防汛工作做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市水务防汛信息中心负责人曾之俊表示,作为支撑防汛科学指挥调度的水务信息化,汛期不能出任何问题,要确保防汛“耳聪目明”,面对大量的设施设备和各种平台系统,如何保障,靠的是全体党员干部过硬的责任心、敬业的态度、日夜的坚守,持之以恒保障着每个环节的顺畅无阻。
(转载自长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