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武汉生态投资集团拉紧“安全绳” 108吨“钢筋巨人”跳出标准舞步

108吨的钢筋笼缓缓升起。
10月18日,武昌巡司河流域综合治理二期工程现场,武汉生态投资集团下属市政隧道公司正在进行2号调蓄池基坑维护结构施工。在两台重型履带吊的操作下,一幅47米长、5米宽、1.5米厚、重达108吨的钢筋笼如同“巨人”一般缓缓站起,走几步后,又小心翼翼地以“马步”姿态扎入地下连续墙槽内,整个过程如同在钢丝绳上跳舞。如何让“钢筋巨人”走出标准舞步,确保工程安全,考验市政隧道公司的“真功夫”。
“钢筋巨人”精准就位
武昌巡司河流域综合治理二期工程是我市“三湖三河”水环境治理重点项目之一,2号调蓄池设计规模12万立方米,相当于12个标准游泳池,属于超危大工程。现场负责人谢斌介绍:“整个项目有三大特点。‘深’,整个基坑最深有28.7米;‘近’,紧邻巡司河和京广铁路,最近距离京广铁路35米;‘重’,钢筋笼重105吨到108吨,总共76幅,吊装难度在武汉市少见。”为了确保万无一失,项目在安全管控上狠下功夫:
“人”:优选经验丰富、素质过硬的履带吊司机和指挥;每幅钢筋笼吊装前对司机、指挥进行安全技术交底;吊装前专人保管司机的手机,避免外界通讯打扰,做到注意力完全集中,吊装指令采用对讲机专用频道进行下达和交流。
“料”:严格按照专家评审方案和设计图纸要求备料,每幅钢筋笼都要对钢材质量、1219个焊接接头及918个机械连接件按照规范要求取样送检;钢筋笼制作过程中对24480个焊点进行全数检查,对32个吊点、8个搁置点进行磁粉探伤检测。吊装前对吊环、吊具及钢丝绳进行检查验收,验收合格方可起吊;每月邀请第三方专业检测单位对特种设备进行定期检查。
“法”:将钢筋笼制作分为8道工序,不是成品验收,而是分步验收,每道工序经专人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整体验收合格后方可起吊。
“每次还是挺顺利的,精确就位,没出什么差错。”400吨履带吊司机蒋明斤谈到自己的工作时充满自信,“主要是严格按照安全操作规范来执行,包括提前对吊车、卡环等进行细致检查,吊装前进行安全交底。因为我们是双机抬吊,所以还要跟指挥以及另一名司机协调一致,发现有不对的地方,随时停车,确保安全。”
“单兵系统”移动巡查
9月20日,在青王路污水管道工程工地上,施工人员王军正在对一处公路边的顶管工作井进行施工,由于疏忽大意,这处深达4米的基坑没有及时进行支护,有可能导致基坑坍塌,也对道路交通安全形成隐患。王军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违规,但他身上佩戴的“单兵系统”(手持视频终端)却已经忠实地将眼前的这一幕记录下来,并传输到智能化控制中心后台。巡管人员肖培发现后,立即呼叫王军,要求他第一时间纠正违规行为,安全完成基坑支护工作。
据武汉生态投资集团所属碧水集团东湖水环境提升工程项目负责人舒飞超介绍,该工程项目多、范围广,涉及东湖沿线102公里,为了对子项目实行有效的安全监控,除了设置固定的30多个高清摄像头之外,还安排了8个移动“单兵系统”,佩戴在施工人员身上,将现场画面实时记录下来。控制中心根据项目特点列出风险清单,对施工过程和重点环节、部位进行抽检和回看,及时与一线人员进行沟通,消除安全隐患。
巡司河综合治理工程和东湖水环境提升工程是武汉生态投资集团持续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攻坚的一个缩影。为了拉好企业生产“安全绳”,生态投资集团全面推行“151”班前工作会,将日常安全教育落实到最基层。所有在建承建项目施行危大工程公示措施,将危大工程的施工时段、风险、应急处置办法、负责人等信息向现场作业人员公示告知。此外,引入第三方机构进行多轮次安全巡查检查,建立项目智能化大数据中心,通过科技手段加强安全管控,实现集团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平稳。
(转载自长江日报)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097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