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独享悠然景 曼妙野趣生——记武汉市市政道路排水工程有限公司江北碧道(二七长江大桥至新河河口段)项目

绿意盎然的江北碧道
碧水岸线,一线珠联。
大武汉长江段和汉江段,总长170公里,岸滩面积3843公顷的百里长江生态廊道蔚然眼前,未来,其将打通现有滨水空间的断点、空点和盲点,助力武汉打造世界级滨水城市。
由武汉市政道排公司打造的江北碧道(二七长江大桥至新河河口段)项目,是百里长江生态文化长廊汉口片区提亮点、补断点的核心工程,其以水、岸、滩、城、人和谐共生的主题,成为主城区首个自然郊野型江滩公园。
构建牢密的防洪基底
葱郁树木延伸至江面,草地水塘灵动点缀……11月9日,江岸区谌家矶江北碧道上,游人碧树、暖阳江水交相辉映,别有一番闲趣。
江北碧道工程上起二七长江大桥,下至新河河口,堤防长约8.5公里,建设内容包括新建1.52公里护岸、7.6公里碧道、118万平方米景观工程(含保留自然滩地面积90万平方米)等,是集防洪、休憩于一体的景观廊道。
“该工程将汉口江滩进行延伸,有效补齐长江新城区域的江滩盲点与断点。”项目负责人郭云云表示,此前,长江左岸江滩止于二七长江大桥处,往天兴洲大桥方向的江滩尚未系统整修。今年1月,该工程启动建设,确定了“郊野型江滩公园”的建设思路。
沿青石板小道来到江边,斜面护坡上长满了绿草,且不是常见的混凝土护坡。据介绍,绿草下方有特别的植生块,其两两相嵌如同“锁链”,可紧紧咬合内部土石。
植生块属于此处江滩的二级护坡,其下还有一级护坡、护脚、块石基础,都在水底。位于最下层的护脚和块石,是护坡稳固的“定海神针”。在常规防洪项目中,多采用水上抛石船直接抛石进行填充。
据介绍,施工人员在护脚及其外围的江水中,填充了大量的块石,筑起宽约30-40米的密实防洪基底,在今年平稳安全度过汛期。
挂图作战与江水竞速
出于防汛需要,江北碧道工程今年1月进场施工,4月就完成了主体结构任务,期间还有桃花汛袭来,留给防洪护岸的实际施工时间,仅有45天左右。
“铆足力气,也要把护岸工程赶出来!”2月11日,正值农历大年三十,项目全员一致留守,分赴黄石、宜昌等地寻找块石,为后期抛石施工筹集原料。
施工期间,项目组织管理实行一人多岗、一专多能、一岗多责;采用“多色形象进度图”及“分类进度统计图”进行挂图作战,实现重点施工部位精准识别、各作业面工序有序开展。
今年2月,在护脚及块石基础施工时,受江面狭窄及枯水期影响,常规水船无法进入江边进行抛石。按照常理,只能等汛期来后再施工。
时间不等人。项目部联系车辆运输块石,采用长臂挖机分多次转运,抢在汛前完成了护脚加固工作,待汛期来临江水略有升高,立即安排700吨的抛石船同步抛填入江。在工序的有效穿插下,项目部耗时45天完成了防洪护岸施工目标,较常规施工提速近1倍。
自然郊野型江滩公园
作为联系江岸区汉口江滩、长江新城朱家河及新河河道景观的重要慢行连廊,该项目如今成为主城区首个自然郊野型江滩公园。
“彰显主城区郊野地带自然文化特色,是项目最大亮点。”现场负责人表示,江北碧道立足于现状原生郊野型江滩公园雏形,以“低干预、低维护、低成本”的造景手法,实现湿地生态修复、贯通慢行系统、滩城活力联动。
项目区域分布有数十个天然水塘,项目团队先净化水塘,最大限度保留其自然风貌,还在周边栽种植被,修建青石板路直通水塘边,市民可在此散步垂钓,享受野趣。
顺着碧道前行,记者看到,整个区域内少有水泥硬化的痕迹,防汛通道采用蓝色沥青铺装、靠近江边铺设数条宽2米碎石路及3米青石板路,穿行其间,仿佛踏足广袤的森林,移步换景。
自然美景的打造,离不开绿色环保施工。为护一方江水,所有抛入江底的块石都在装车前、抛填前冲刷洗净;护坡施工中挖出的淤泥渣土均由专车运至弃土厂,进行无害化处理供植被养护……
江北碧道远期还将辐射黄陂区武湖滨江公园、天兴洲乃至青山湿地,将成为实现两江四岸碧道全贯通的关键组成部分。
(转载自楚天都市报)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097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