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出淤泥为排水畅,看新《爱莲说》 | 过影
14日,江岸区黄孝河路旁沿途分布四台大型疏捞车,碗口粗的抽排管伸入窨井口,开足马力抽吸着黄孝河暗渠的淤泥。
在黄孝河路与江大路交会处一临时搭建的施工围栏内,黄孝河路中被揭开一个仅供一人出入的小孔。在做好防护准备工作后,记者扶着陡峭的铁梯进入3米深的地下人工河,借着昏暗光线,看到约3米高9米宽的地下人工河,污水已抽排至30厘米深左右,几名疏捞作业人员正在连接延伸的排污水管,堆得像一座座小山的杂物被起吊到地面,工程脚架上工人在修补暗渠顶上的裂痕。人工河内空气混浊,闷热难受,工人们在底下工作一段时间后需再更换人轮流下去疏通。记者在人工河采访不到10分钟,浑身湿透,还要不断擦拭镜头上的雾气。
黄孝河暗渠内,疏捞人员正在连接延伸的排污水管。
疏捞现场负责人杨涛说,目前的工作是“三湖三河——黄孝河机场河流域综合治理项目”的一部分,疏捞工作任务重时间紧,为不打扰周边居民生活,夜间不能施工,要抢在汛期前完成,保障暗渠排水畅通。
据了解,黄孝河主河道工程1986年10月完成,将市内“龙须沟”变成下地人工河,汉口城区渍水灾害得以根治,改善了市容面貌。
疏捞作业人员,配戴安全防护面罩准备作业。
疏捞人员作业时全副武装,穿着齐腰深的防护服。
暗渠内作业的小型铲车。
江岸区黄孝河路旁沿途分布四台大型疏捞车,碗口粗的抽排管伸入窨井口,开足马力抽吸暗渠的淤泥。
较大的杂物被打包起吊到地面。
作业人员检查暗渠顶。
作业人员在工程脚架上修补裂缝。
刚刚完成作业的疏捞人员,回到地面满头汗水。
(转载自长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