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中国政府网|湖北政府网|繁体|无障碍

2022-10-08 16:10  |  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科学规划、细致论证、推进得力,8个月建出群众满意的好工程


今年,汉口江滩防洪及环境综合整治(一期)工程竣工开放20周年,作为当年工程建设的负责人,回忆江滩当年建设的不凡历程,那一个个激荡人心、扎实奋斗的日子依然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汉口江滩新旧风景对比照。

细致论证系统谋划,努力推动蓝图变为现实

20年前,汉口江滩滩地还是一个建筑杂乱无章、缺乏规划管理的地方。无论是从防洪角度,还是与江滩紧邻的历史建筑群景观对照,都格格不入。随着武汉市创建山水园林城市和环境创新的深入推进,汉口江滩整治势在必行。

2000年前后,武汉开始了汉口江滩整治的论证与规划设计。按照当时的设想,汉口江滩将建设成为以大面积绿化和滨江公共活动空间为主,与沿江金融贸易区功能有机结合的“绿色亲水平台,夜色水景岸线,休闲文化乐园”。

为将蓝图变为现实,武汉一直在快马加鞭、积极作为。

2000年12月,在市政府的委托下,长江勘测设计院完成了“汉口江滩防洪综合治理工程研究报告”,长江科学院完成了汉口江滩治理方案的水工模型试验,武汉大学完成了数学模型计算,还于次年年初邀请包括院士在内的20余位国内外专家进行咨询。专家们指出,对汉口江滩进行以防洪及环境为主的综合整治,是正确且必要的,此举体现了人与自然协调的治水新思路,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

然而,整治工程如同为江滩做了个大手术,开先河之举,当时,有关部委对方案落地实施还持谨慎态度。

为了让工程尽快上马,我不止一次拿着研究报告、实验数据等材料,来到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沟通交流,拿出资料、摆出数据,推动实施。

2001年5月,“可行性研究报告”正式批复,这意味着工程可以动工了,我和同事们激动无比。

长江岸线滩地实现创举,迈过一道道坎,攻克一个个难关

2002年2月,汉口江滩防洪及环境综合整治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成立,当年62岁的我任领导小组成员和办公室副主任,备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这个工程关乎城市形象、经济发展、民生福祉,必须只争朝夕、全力以赴。

每周一次调度会,挂图作战、倒排工期,一手抓质量,一手抓进度,工程迅速推进。

在长江边16万平方米的岸线滩地上建起一个兼具防洪功能与景观功能的江滩公园,这是一项前无先例的创举,我们迈过一道道坎,攻克一个个难关。

在搬迁了58家企事业单位,拆除各类建筑物9.8万平方米后,我们利用长江的泥沙对滩地进行吹填,既形成大型滨江平台,又对河道进行了疏浚。然而,这一过程并不简单。

随时吹,随时测,我们密切关注泥沙抽取对河道影响,保障河道稳定,在1.04公里的岸线上,动态调整吹填地点。

2002年6月,正当工程如火如荼推进之时,偏遇强降雨,长江水位迅速上涨,对工程围堰形成威胁。一天夜里,暴雨倾盆,江水冲垮了围堰,涌入工地。我连夜现场指挥,改道排水,修补围堰,大家接连奋战了一周,工程得以继续。

当年7月,汉口江滩建设进入园林建设阶段,时值盛夏,看着刚采购来价值不菲的待栽大树,大家都很担心,怕大树抗不住暑热难以存活。我们找来园林部门专家,现场商量对策。最终,园林部门采取为大树吊水袋的方式,为树木持续补水,让大树在江滩绿道成功存活。

科学规划、细致论证、有力推进,开工8个月后,当年国庆节,汉口江滩一期建成,向市民开放。从当时游客的表情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个群众满意的好工程。

先进理念一以贯之,江滩建设稳步向前令人民满意

汉口江滩一期之所以成为同类工程的“标杆”,在于先进的理念、出色的规划。

在堤防观景带工程中,汉口江滩一期摒弃单纯防汛墙的设计,按照把“防汛当产业抓”的思路,改造成厢式防水墙,形成防水墙高台步道、堤防垂直绿化、缓坡绿化为一体的堤防观景带。

人们在高程31.5米的防水墙高台步道上游走时,可远观长江、近看江滩内景和堤内历史建筑群。防水墙高台步道上,配有造型简洁具有时代感的灯具,突出新世纪时代风格。厢式防水墙还可以进行多种经营,开设餐馆、茶社等,提供简易适用的休闲服务。

退休后,我欣喜地看到,汉口江滩二期、三期陆续建成,武昌江滩、汉阳江滩、青山江滩、洪山江滩、汉江江滩风格各异,但由汉口江滩一期开创的设计理念贯穿于新建江滩工程之中,以有利防洪、以人为本、以绿为主的特色一以贯之,让如今武汉的江滩魅力无限,年均接待游客达1500万人次。

我还看到,近年的江滩建设,市区联动、部门联动,参与面更广了,群众满意度更高了。

放眼两江四岸,昔日的杂乱滩涂、防洪险点,成了开阔舒适的绿色滨江长廊,凝聚文化艺术风貌的休闲胜地,充满人文关怀的城市绿色客厅,呈现出人水相依的城市景象。我为曾经参与江滩建设而自豪,对武汉美好的未来充满信心。


(转载自长江日报)


 已阅 0  打印   下载   关闭 
关联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