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丰水武汉做好节水大文章,推动城市绿色低碳发展

青山江滩体现“海绵城市”建设理念。胡九思 摄
2022年8月20日至21日,武汉国家节水型城市建设接受第三次复查的现场检查。经过现场检查、听取汇报、查检资料、专家评审,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节水型城市的相关考核要求。武汉城市节水向更高水平迈进。
国家节水型城市是城市节水的最高荣誉。自2009年成功创建以来,武汉始终把城市节水、建设世界滨水生态名城作为重要工作,2013年和2017年,先后2次以高分通过国家的复查。
全民节水,深入持久开展水情教育

全国城市节水宣传周“节水地铁专列”宣传。
“哇,今天的地铁车厢好漂亮。”5月15日上午,武汉地铁3号线市民之家站内,市民陈仕文女士与4岁的女儿一同登上开往沌阳大道的“节水地铁专列”,看见被节水元素装饰的车厢,不由发出感叹。
5月15日至21日是第31届全国城市节水宣传周,为更好地提高居民节水意识,武汉市水务局、武汉市节水办将节水宣传深入到了地铁车厢。
生活在长江边的武汉人,亲水爱水是天性,长久以来形成的城市水文化已经融入生活的点点滴滴,公众的广泛参与成为武汉节水的最大亮点。
从广度上,武汉充分调动全民参与节水型城市建设积极性,“爱我百湖”志愿者协会成员已达万人,累计组织大型公益活动300余场次;在百所高校组建节水志愿者联盟,深入企业、社区,带动节水减排活动开展;中小学开展“绿色学校”建设,25所学校成为全市节水教育试点学校;居民社区因地制宜开展节水宣传系列活动,节水新风尚在邻里间蔚然成风。
从亮度上,武汉节水科技馆是全国第一个以节水为主题的科技馆,被授予国家水情教育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等称号,开馆12年来累计接待市民百万人次以上,与武汉科技馆、长江文明馆、横渡长江博物馆等展馆共同形成了水情宣教方阵;连续17年打造“中小学节水主题班会平台”,累计有400多万人次中小学生参与;打造“节水社区居民宣传平台”,13年来坚持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节水活动;创新运用新媒体宣传平台,在全国首创《节水微课堂》系列节水科普网课,入选2020年度全国百部优秀科普微视频作品。
从深度上,武汉充分利用河湖众多、水生态治理项目密集、节水型企业丰富的优势,组织市民开展城市水生态治理、节约用水、海绵城市等考察活动,引导全社会来关注水、节约水、保护水。武汉市晴川初级中学的节水实践活动荣获全国中学生水科技发明比赛一等奖。
从厚度上,武汉从2016年起每年举办“节水,我们一起行动”市民健康跑活动,吸引大批市民参与;2019年启动“百所高校百万大学生节水减排三年行动计划”,广大师生广泛参与节水行动,践行节水理念;面向市民和青少年发放《家庭节水手册》《学校节水手册》等宣传手册;“武汉水务”和“武汉节水”微信公众号作为新媒体前沿阵地,有效实现与社会的互动。
通过深入持久的宣传,广大市民的节水意识得到了提高,市节水办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通过有针对性的水情教育和深入持久的节水宣传,广大武汉市民从“要我节水”变为“我要节水”,将惜水共识化为节水具体实践,让每一滴水都最大限度发挥作用,携手共建节水家园。
依法行政,坚持计划用水和定额管理

岚图汽车开展废水回收处理再利用。
治水之本,理念为先。武汉从立法、政策、规划、机制、组织等各方面进行顶层设计,涉水法律法规和规划体系完整健全,各职能部门权责分明监督有效,取、供、用、节、排各管理环节集中统一。先进理念和创新机制,成为武汉市全面建设节水型城市的重要保证。
按照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武汉明确了将用水计划调整、节水行政检查和行政处罚、水平衡测试验收等列入政府行政权力事项,指标管理,严控强度。各单位内部挖潜、强化管理、改造器具、开展技改,实现用水效率的提高和用水总量的有效控制。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武汉对城市非居民用水户实施计划用水管理,2021年计划用水户1.8万余户,计划用水率达到93%,基本实现全覆盖;严格实行计划用水监督管理,将166户纳入市级重点监控用水户名录,在节水法律法规及政策落实、用水台账建立、用水统计、用水定额与计划用水等方面加强监管,实现了用水全过程管理;注重管理与执法相结合,对生产发展实际用水需求增加的,主动为其增加用水计划,对因管理不善、设备陈旧导致浪费用水的,履行监管义务,通过用水器具、计量设施、建设项目“节水三同时”等专项检查,累计推广节水型用水器具25万余套(件),安装计量水表3万多只;提高节水信息化管理水平,建成水资源取水监控系统、大用户供水监控系统,以及节水信息管理系统,通过多系统整合和数据互通,实现了对重点用水户取水、供水、用水的电子化管理。
示范引领,强化重点行业节水管理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未来城校区利用低洼湖开展雨水收集利用。
今年夏季,武汉持续高温无雨,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园内依然绿意盎然、草木葱郁。近年来,在节水管理和节水实践方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使出了多种招数:全校区敷设中水管网、屋顶雨水收集再利用系统,将雨水用于冲洗马路、教学楼冲厕及绿化灌溉用水;南望山校区,游泳馆采用逆流式循环过滤水处理工艺,游泳馆排水实现循环再利用;未来城校区,人行步道铺设了透水混凝土和透水砖,雨水可快速渗透并汇入学校最低洼湖中。“通过‘海绵校园建设’,每年节约用水量60万—70万立方米,节约水费约160万元左右。”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相关负责人介绍。
“大学之城”武汉云集了近百所高校,年用水量近亿立方米。2019年以来,武汉市开始打造高校节水管理的“武汉模式”,出台《武汉市高校节水减排三年行动计划》,提出用水总量三年整体下降20%的工作目标。创建“强力监管,目标管理,意识提升,技术服务,鼓励创新,政策扶持”的系统管理模式,至2021年底,全市高校用水量较2018年减少2237万立方米,总体下降21.6%,超额完成行动计划目标。
同时,武汉还通过整合社会资本与技术资源,创新合同节水管理模式,在越来越多的高校中实施。武汉工程大学高峰期年用水量达到277万立方米,实施合同节水管理后,节水服务公司投资500多万元对内部用水设施进行改造,当年学校即节水127万立方米;湖北工业大学开展合同节水管理仅半年,节水率就达到37%。
在节水管理工作中,武汉坚定不移地走“管理节水”与“技术节水”并重的路线,始终发挥先进企业的行业示范和引领作用。“宣传发动、执法促动、示范带动、资金推动、责任驱动、载体助动、社会联动”等“七个动能”综合运用,逐步建立起新的城市节水管理运行机制,为城市节水工作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
市节水办相关负责人介绍,经过多年实践,不少企业已经意识到,在发展中既要算经济账,又要算环境账,节水减排逐渐成为一种自觉行动。
近年来,以武汉钢铁、中韩石化、通用汽车等为代表的一批知名企业,以清洁生产和绿色发展为目标,落实“节水三同时”制度,系统运用节水技术,用水单耗居行业先进水平,不仅成为我市支柱企业,同时也成为了行业节水的典范。
新兴产业龙头企业——京东方和华星光电耗水量巨大。京东方在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水的高效利用,反渗透浓水回用、工艺水循环、冷凝水回收、雨水利用等节水系统与工厂同步建成;华星光电用水效率不断提升,单位产品耗水量仅为行业平均值的60%。
因势利导,有序推进非常规水资源利用
近日,武汉黄孝河机场河水环境综合治理二期项目各功能子项陆续投入运行,铁路桥地下净化水厂运行稳定,作为华中地区最大的地下净化水厂,日处理生活污水10万吨,与三金潭污水厂一起为黄孝河明渠进行补水。
市节水办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常规水源的重要补充,非常规水源在提高城市水资源配置效率和利用效益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加快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对三金潭、龙王嘴等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尾水水质达到景观环境用水标准,用于黄孝河、巡司河等城市河流生态补水;武汉钢铁有限公司将工业废水和市政污水集中处理,回用于工业生产和周边企业,年再生水回用量超过0.75亿立方米;谌家矶再生水厂和铁路桥地下净水厂等新建项目将陆续投产,设计规模每日超过30万立方米,我市再生水利用能力将进一步提升。
深度推进全市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全面落实《武汉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规范海绵城市建设管理体系,制定了技术导则、图集、施工及验收规定等地方性规范。
着力推进分散式非常规水资源项目建设。以“节水三同时”为抓手,从设计及施工图审查环节入手,落实公共建筑配套建设中水设施的要求,通过源头审核、施工跟踪、使用监管等环节将工作落到实处。鼓励支持企事业单位建设分散式非常规水资源利用项目,对示范项目给予财政资金奖励。全市现有非常规水利用项目177项,基本覆盖了工业企业、宾馆饭店、居民小区、机关、学校等主要用水行业。
【数读】
不以丰水为骄而以节水为荣
武汉位于长江和汉江交汇口,年均过境水量约7000亿立方米,武汉市多年平均降雨量1280.9毫米,水资源丰富。城市1/4的面积是水,水是武汉市宝贵的自然资源。
2021年各项节水指标进一步提升
总体指标:与2016年相比,万元GDP用水量降低23.5%,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22.3%,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1.52%。
高校节水:与2018年相比,2021年底,全市高校用水量减少2237万立方米,总体下降21.6%。
再生利用:2021年全市再生水利用量达到3.88亿立方米,利用率27.9%;2017年以来累计投资110亿元,完成288个海绵建设项目,2021年底,超过20%的建成区达到海绵城市建设标准。
(转载自长江日报)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0973号 
